《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5月1日起实施。图为机动车在北京西二环上行。新华社照片
本报讯 据新华网消息,5月1日起,一批法律和部门规章正式实施。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法律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根据这部法律,精神障碍的鉴定为医学鉴定,而非司法鉴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昨起执行
《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明确根据机动车使用和安全技术、排放检验状况,国家对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实施强制报废。该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
根据规定,已注册机动车应当强制报废的情况包括: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经修理和调整仍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国家标准对在用车有关要求的;经修理和调整或者采用控制技术后,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仍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在用车有关要求的;在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
各类机动车使用年限方面,规定明确了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8年,中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10年,大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12年;公交客运汽车使用13年;专用校车使用15年;大、中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大型轿车除外)使用20年;正三轮摩托车使用12年,其他摩托车使用13年等。
规定称,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大型非营运轿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无使用年限限制。对达到行驶60万千米的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和大型非营运轿车实行引导报废。
洋奶粉进口将从严把关
备受家长们“宠爱”的洋奶粉却屡曝问题。《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5月1日起实施,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进口乳品将通过更严格的检疫提高准入门槛。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获得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应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有关证明文件,这意味着今后部分“吹水”的洋奶粉将不能再信口开河。
新闻链接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昨起解禁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或重现
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5月1日正式被“放出笼子”重回市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引发诸多争议,公众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是否能保证。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禁14年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随着该规定的生效,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后,于今年5月1日重新回归市场。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国家发改委给出了五条理由:一是其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重现
尽管发改委对于解禁的理由言之凿凿,但面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公众却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这会不会导致“白色污染”重现?
有环保组织表示,由于一次性发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价值相对低、质量轻,很容易就被大量地随意废弃,白色污染风险可能加重。此外,还有质疑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解禁会对现有一次性餐具消费环保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
消费者担心能否保证安全无毒
除了担心可能引发“白色污染”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归市场,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历经十几年禁用,如今一朝解禁,其安全性是否能够保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引人关注的是,央视2010年曾在“洋垃圾变餐盒”的报道中揭露,一些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在生产原料中会加入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质,并使用严禁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的荧光增白剂。面对群众最为关心的餐具毒性问题,发改委表示,已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对于此次解禁,有分析文章指出,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后将主要面临原料质量难控制,产品质量堪忧;添加剂滥用,威胁食品安全;使用温度有限制,不合理使用有危害;回收难成核心难题,担忧“白色污染”重现等四大难题。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据人民网消息,近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节目采访红十字会社监会委员、重启“郭美美事件”当事人王永,对于“郭美美事件”的重查,王永表示委员之间未能达成共识,部分委员觉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