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高楼林立,乡村风景如画,城乡群众笑靥如花……5年历练,平武,这座“大熊猫天下第一县”以梦想为翼、实干为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经济发展、百姓乐业、文化繁荣等破茧成蝶,正以翩然的身姿展翅高飞。
打造亮点
旅游产业成致富金钥匙
从绵阳沿九环线驱车驶入平武境内,美丽的清漪江畔,青色石片包裹着羌楼的底层,绘有羊头图案的白墙,独特的羌民族风格让人眼前一亮……牛飞村,这个有着“平武羌乡第一村”美誉的小山村以开放的胸襟、崭新的面貌笑迎八方来客。
牛飞村地理位置优越,又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羌族群众居多,考虑到老百姓长远发展生计,重建之初,平武便提出要挖掘和打造亮点,为发展旅游产业夯实基础。重建后的牛飞村,263户百姓家家建起了羌韵浓郁的“楼房”,吸引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常年在外打工的母贤志2010年回到牛飞村,利用自家重建的羌楼,开了农家乐。“一天最高接待了80余名游客。”母贤志告诉记者,一年的收入有3万元左右。“如今牛飞村有接待能力的农家乐有30余家。”平通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通还着手开发了清漪江平通场镇至牛飞村流域发展漂流旅游,日前已与一家漂流公司签订协议,6月初进行试漂,“有得吃、有得看、有得住、有得玩……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吃上旅游饭。”
踏实创业
民族文化走出深闺露俏脸
占地20余亩的羌绣产业园内,羌式风格建筑错落有致,精美的羌绣独具民俗风情……“这里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羌绣产业园负责人沈艳燕向记者介绍说:“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将羌绣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羌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
这个柔弱却对羌族文化情有独钟的女子,2009年决定创办一所产业园,用以传授羌绣技艺和羌绣产品的开发销售、羌文化传播。梦想在心底生根、发芽,沈艳燕说干就干。
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羌绣产业园已先后培训2000多名绣娘,3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少绣娘的作品销往成都、上海、北京等地。产业园也发展成为集原生态羌民族餐饮住宿、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羌绣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只有培养出技术精湛的绣工,做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羌绣产品,才能推动平武羌绣产业发展。”沈艳燕告诉记者,她准备先期打造10个专业绣娘,围绕绣娘开发羌绣、绣娘家居、羌族特色家宴等,让游客来到产业园就可以亲身体验到羌族文化。
心怀感恩
爱心接力传递互助正能量
“因为平时家里就我一人,生病住院的那4天,都是社区阿姨在医院轮流照顾。”在龙安镇报恩寺社区,谈及社区居民对自己的关怀,社区主任李海燕感激不已。
李海燕告诉记者,居民不光对自己如此,平日邻里之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要知会一声,居民们都会热心前往。“真诚的干群情、和睦的邻里情,缘自地震后大家怀着一颗对社会、对朋友、对家人感恩的心。”
2010年,李海燕担任报恩寺社区主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资深的志愿者,在她的提议下,社区适时成立了便民服务站,免费为居民提供天然气、液化气、水、电、家电维修等服务;开设“假期大课堂”,组织社区少年儿童担当“清洁小卫士”;组织居民成立“爱心帮帮团”……
“这样的爱心接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互帮互助的快乐。”居民税文碧告诉记者,2700余户住户,都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也真诚地帮助过别人,“每个人传递一份正能量,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平武的未来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廖姝)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30)日,市纪委监察局召开市级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工作座谈会议,听取全市落实加强和改进市级派驻(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实施意见情况,讨论了《市级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