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徐家汇中心项目”地块(2013年7月23日摄)。该地块正式预申请的 起 始 总 价 达175.26亿元。新华社发
这是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徐家汇中心项目”地块(2013年7月23日摄)。该地块正式预申请的 起 始 总 价 达175.26亿元。新华社发
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创历史新高,大幅高于近5年同期水平。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28日发布中国土地市场指数(CLI)显示,经过一季度短暂调整后,地产市场重新进入景气运行区间,全国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28日公布土地管理形势分析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加38.8%,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17.3%,达到近年来新高。从监测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用地供应已创历年最高,其次为2011年、2010年。分类型看,上半年商服用地2.7万公顷,同比增加42.8%,住房用地供应5.53万公顷,同比增加36.9%,而2012上半年两者增幅分别为4.4%和-21.7%。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说,今年以来各地加快住房用地供给,上半年房地产用地公告推出(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出让公告面积)8.65万公顷,同比增加24.8%,累计流标流拍面积3034公顷,同比减少64.3%。其中,住房用地推出5.53万公顷,同比增加21.7%。31个省份中仅4个住宅推地量低于去年同期,其余27个推地量均高于去年同期,增幅较大的包括北京市(267%)、浙江省(121%)、江西省(99%)。
数据显示,1-5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5万亿元,同比增长32.0%,企业购地积极性上升,并向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回归,重点城市房地产用地供应增长超过三成,一线城市住房用地供应增幅大幅高于全国水平,三线城市商服用地供应增幅大幅高于全国水平。一线城市加大优质地块推出力度,溢价率较高地块持续出现,也带动市场景气不断提升。
据介绍,随着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3月以来保障房用地占比逐月上升,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应增速最为明显,上半年供应1130公顷,同比增加79.9%。
■解读国土部解读土地市场:“空城”与“地王”并存背后
国土资源部28日发布中国土地市场指数(CLI)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情况下,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状态。经济“平行”甚至“下行”,何以地产“上行”;一线城市“地王”与三、四线城市所谓“空城”何以并存?就这些问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开发商向一线城市“回归”
记者:怎么看异常交易频发,高溢价与退地现象并存?
孙英辉:用媒体语言,所谓“空城”“鬼城”与“天价地”“地王”并存,抛开具体案例个别性差异不论,从市场预警来看,最明显的就是上半年地产开发商开始从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回归”。
上半年,重点房地产企业拿地呈量价齐升态势,布局持续快速向一线城市转移。在市场景气不断回升的背景下,重点房企住房销售回款迅速增加,“一线供给不足和三、四线供应过量”市场分化异常特征更加明显。上半年综合排名前15家重点房企竞得房地产用地2467.18公顷,同比增加37% ;应支付土地出让价款1217亿元,平均购地成本5156元/平方米。
记者:受行政打压资本“回潮”了?
孙英辉:二季度市场规模、供应结构、利用集约和地产景气等分指数均大幅上扬,土地市场需求呈进一步扩大态势;地产景气分指数环比上升29.5%,同比上升11.4%,显示出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效应不断消减,市场反弹压力逐渐增大。异常交易频发,高溢价与退地现象并存,表明市场微观管制手段乏力。大家都跑,就是“空城”;大家都追,就有“地王”。
“空城”“鬼城”是“只要土地城镇化、没有人口城镇化”的极端现象。土地市场发展要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土地供应要与产业集聚、人口流动、公共服务布局相衔接。防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充分考虑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衔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使得土地供应与城镇化战略相匹配。
重构新型城镇化下的土地调控体系
记者:CLI中地指数推出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当时您就提出行政划拨增多有负面因素,现在怎么看?
孙英辉:从 CLI 出让价格指数看,经过2009年以来的快速上涨后开始波动趋稳,但这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调控的结果,市场机制作用尚不充分。土地行政配置,不利于提高效率、产业升级。要逐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宏观上稳总量保发展,中观上调结构转方式,微观上推改革促集约,逐步建立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土地调控政策体系。
记者:数据有没有好苗头?
孙英辉:我国以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在土地市场上已有所反应,供应总量保持稳中微增态势,供地结构持续调整,基础设施用地负增长,工矿用地增速处于较低水平。扣除房地产用地“补仓”效应,经济对土地投入的高依赖性开始变化。
年初,中央将今年GDP增长预期调低至7.5%,但仍有20余省份确定10%以上。从上半年土地供应情况看,并未出现以高投资促成高增长的模式。在土地供应总量平稳前提下,全国有23个省份用地总量保持增长,且多数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匹配程度进一步提高。
对地方政府“开新途堵老路”
记者:在新的土地调控体系中,地方政府处于什么位置?
孙英辉:年初国资委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平台融资规模达到13万亿元,2013年预计到期债务总额约3万亿元,已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从前5个月地方财政收支来看,扣除中央转移支付,部分省份已出现收不抵支情况。地方政府大规模集中推出土地和利用土地大量融资,积累财政金融风险,加大了房地产调控难度。
记者:地方既“天价卖地”又“低价出让”怎么看?
孙英辉:现行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尽匹配,地方缺乏建设性财政资金,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一方面依靠经营性用地出让取得的资金输血;另一方面以低地价出让、短期税收返还等形式供应工业用地,吸引外来投资,增加就业和税收。
“十一五”期间,工业用地出让平均价格在200元/平方米左右,变化幅度在4%以内,房地产用地出让均价则由工业用地的6倍上升到8.7倍以上。对此一方面要正视土地出让、土地融资“涉地收入”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逐步改革现有土地出让和土地财税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租让结合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同时建立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减少违法违规抵押。
综合新华社
新闻推荐
外面硬纸板内部蜂窝纸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