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环保局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交通委和交管局牵头制定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等;交通委、交管局、城管执法局落实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制度,引导降低中心城区车辆使用强度。
合理多占资源多收费
孙绍儒在玩儿星际2:合理。多占资源多收费,不开就不收呗,反对的大多是有车的吧?为什么要让我们这些没车的人花这钱养着你们有车的人去开车?让你们无偿占用本该属于所有人的空间?
赵崇源:对于车辆上路实行限定性政策措施,是当下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
老同志的微博:合理。与其大家都堵在路上,不如干用经济杠杆调控。但这钱要收得公平,进入相关区域的车都收。这钱还要花得明白,要用于改善公共交通。同时,要合理控制北京人口,要不然怎么调整交通也始终拥堵。
不合理光靠收费能解决问题?
叶思塔:不合理。没有想去从根本上治理交通,光靠收费能解决什么问题?!凡事除了实名制就是收某某费,那些喝茶看报纸的领导的慧根仅限于此。况且在帝都,你以为拥堵费是自己出钱交的吗?到头来还不是算在公家头上。
黑崎淘淘:如果能把重点学校取消了,孩子们都就近入学,享受公平的教育;如果能限制人口爆炸,把企业都放到二线城市发展。北京早就不会这么堵了,每次都想出一堆收费的缺德政策治标不治本。
蜡笔小圈:这些人不去想如何花钱提高燃油质量,不去想如何花钱规划建设道路,不去想如何便民,一天到晚的就想着怎么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出去!?
驴爬山:一个城市能容纳多少车才是合理的,只要城市管理者多用点心,那就不会出现给大家入户到路都行不通了又来收拥堵费,如果收了钱还堵,那怎么办?是不是收到只有有钱人出得起拥堵费上得路为止呢?
杨文战律师:把公车数量、用途先公布一下,先让大家看看合理不。然后,保留最基本的公务用车,其余都砍掉,再看北京还堵不。如果还堵,再说限行、收费的事儿。
新华视点:面对“首堵”问题,从限行到摇号,再到提高停车费,管理部门在限字上做足文章,效果不言而明。拥堵问题是城市病,得治,但不可头痛医头,优质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集中于中心区,怎能不导致人口聚集?学会弹钢琴、打组合拳应是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点评
胡家源:警惕“拥堵费”背后的公权力扩张
早在两三年前,“征收拥堵费”就曾在北京诸多治堵方略中昙花一现,如今旧事重提,能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仍是两说,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公权力数年来以公共利益之名对私权利层层加码的挤压和限制。上述消息甫一亮相即遭舆论口诛笔伐也正缘于此。
公允地讲,以北京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和交通拥堵现状为前提,无论是正在执行的尾号限行、摇号限购,还是拟议中的拥堵收费,都经历过或即将经历至少是形式上的听证程序环节。但问题在于,令民众让渡自己部分私权利之余,公权力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政府需要弥补民众让渡权利所导致的不必要损失,这是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对公权和私权界限的划分。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履行职责将民众所付出的代价最小化。
毫无疑问,政府的公权力来源于个人私权利的让渡,如果公权力无法做到对私权利的尊重,甚至极度膨胀并完全凌驾于私权利之上时,私权利往往荡然无存。因此,如果说限行、限购体现出地方政府在交通需求管理上的“懒政”思维,那么征收拥堵费则很大程度上是公权力在为自身制定政策的低效率寻找借口,甚至是在为进一步扩张权力铺路搭桥。
此次政府将“收拥堵费”放在治理空气的计划文件里,或许能得到更多的赞同,毕竟干净的空气是人人都想要的,这还真是动了脑筋。但公权力一遇公共利益便向私权利动手的思维,不会迎来掌声,先把公共交通做好,再把公务用车管好,再谈其他。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9月4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外,学校的保安正在路中央安置交通信号灯。信号灯是石嘴山市为每一所小学配置的器材,可以在孩子们放学过马路时引起周围车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