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吴放驹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先后担任过中心小学校长、乡教办主任、中学校长、镇党委副书记、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泾县文化局副局长、泾县人民政府咨询员等职;更多了解他的人还知道,他是多部书刊《泾匾趣话》、《泾川》、《泾川消费》、《泾川质量万里行》、《泾川古今集韵》、《桃花潭韵声》、《泾县志(1988-2005)》的主编;退休后,仍然兼任泾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泾县老年诗书画协会诗词分会会长等职,还是宣城市敬亭山诗词学会、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
吴放驹先生新近出了一本诗文集——《句子》,该书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我有幸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并为其作序。
拜读《句子》,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一是“情”。全书充满对党的真挚之情,对国家的崇敬之情,对事业执着之情,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对妻子的浓厚爱情,对女儿的关切之情,对友人的友善之情,甚至包括对过往事物的怀念之情,对动物的悲悯之情,对自然灾害的谴问之情,等等。惟其有情,才显得读来令人感动。“诗言志”固然可以激励人,而“诗言情”则可以感动人。诗文中,放驹有歌颂,也有鞭挞。歌颂,给人以推进的力量;鞭挞,给人以奋进的力量。无论歌颂还是鞭挞,都一无例外地释放着他的情。吴先生的这些诗文以情寓志,读来别有一番感触。
二是“和”。全书充满“平和”、“谦和”、“顺和”。哲学上讲正、反、合,其中合,也可以理解为和,中和;孔孟讲中庸之道,中庸,实际上说白了,也是和;现在兴起一门专门的学问,叫“和合学”,更是直接主张和。人们常说,“和气生财”、“和风细雨”、“和光同尘”、“和平共处”、“和衷共济”、甚至包括“家和万事兴”等,说明和的重要。据我所知,放驹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挫折,有坎坷,特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自己的年龄段甚至遭受到特别的磨难,但我们在他的诗文里,除了应有的理性反思外,看不到任何一点的个人的愤懑、愤怒。进入不惑之年以后,面对现代社会前进发展中出现的某些人情冷漠、尔虞我诈、金钱至上等暂时的不良现象,放驹并未在认识上和行为采取极端的态度,仍然以平和的态度看待社会和事物的发展,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操和修养;以谦和的态度立身处世,表现出一个基层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应有的历练和品质;以顺和的态度对待去留进退,在位时,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无论退居二线,还是退休离岗,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继续活跃在文坛,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真谛的认识和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读吴先生的诗、文,三和之气充满纸上,犹如炎夏,给我们跳动的内心带来不少安定和镇定。
三是“兴”。所谓兴,就是有感而发。放驹的所有诗、文,没有一篇是无病呻吟的,或是对自己工作经历的思考,或是出外游历中的抒怀,或是对国家大事的抒发,或是对过往事物的缅怀,或是对人物的寄情,等等,篇篇写得有感、有情。放驹出生在泾县,一生在泾县工作,几乎将泾县的东南西北、风土人情、古往今昔写了个遍。每一次外出游历,也以他的眼光去独具匠心的捕捉。写人,真情实感,恰到好处;状物,细致深刻,寓意深刻;抒怀,热情奔放,使人感染。他将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家人、对友人的热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通过诗人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我们看到了诗歌中感染的力量和思考的厚度。可以想象,在几乎是一个“一心向钱看”的社会里,没有一定的思想定力,没有一定程度的修养,是不会写出让读者读了之后,生发出“一心向前看”的作品来的。
四是“琢”。细读放驹诗文,发现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其中有不少是很值得玩味的精品。如词作《沁园春·奥运北京》几经打磨后投稿,经过组织者严格评选,成为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奥运会碑林中的一首,应该说十分难得;又如“送友人”一首,大有李太白桃花潭吟唱之风。几乎每一个作品中都有细细的打磨,细细品味,字斟句酌,确确实实下了功夫。
吴放驹先生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了。他在退休之年以《句子》纪念自己的花甲大寿,开启新的人生序幕,同时也向读者宣示,他要从《句子》出发,继续着“文章”、“著作”的事业。正可谓:
老骥伏枥正风光,攒得满袖是书香!
新闻推荐
今天到大南坑、平台以及横路台区查看改造现场。大南坑台区和横路台区:上午架设完成,已接入投运;平台台区:傍晚六点电变压器就位,明天准备接入工作。今天早上,宏岭村已经有人摘了今年头茶了,电力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