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文明城市,需要一个充满道德风尚的精神家园。在宣城,它或许是“宣城好人馆”。
■好人:凡人故事彰显大爱
10月13日,市博物馆内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正聚精会神看着墙壁上的内容,偶尔互相交谈。
这里便是落成不久的“宣城好人馆”。
走在其间,看着一个个集中展示的凡人故事,如同欣赏一幅多姿多彩的好人画卷。当然,也许很多人未必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无私大爱总让人感动不已。比如餐馆老板曹助乐。
时间拨到2004年3月16日的那个中午。
这天,一位河南大货车车主在就餐时将一个皮包丢在了餐馆,而曹助乐在收拾餐桌时恰好发现了这个皮包。等打开一看,一沓沓厚厚的人民币让他大吃一惊。于是他连忙叫来妻子点数,包里竟有74000余元!
想到丢包人急切的心情,曹助乐拎起皮包就往家门外冲,跳上一辆出租车紧急追赶了50多公里,最终在泾县境内赶上了丢包的大货车车主。此时,司机对于丢包一事浑然不知,但当曹助乐请他清点钱款后,司机这才激动万分,当场掏出一叠钱表达谢意,却被曹助乐婉言谢绝了。
这样拾金不昧的事例在曹助乐身上还有很多。多年来,他始终恪守诚实守信的理念,在一笔笔丢失的钱款面前从不动心,实实在在为村民们树立了典范,其事迹也早已在旌德这座山城传为佳话。
当然,曹助乐只是千百个“宣城好人”中的一员。在汩汩流淌的宛溪河畔,一个个“宣城好人”正春风化雨般温暖这座城市的心窝:“山村小花”吴志珍、“铁腿邮递员”张玉东、“新时代的‘赤脚医生\’”李东华、“反扒大王”胡家明、“最美消防员”李兵……
来自市文明办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7月宣城市正式开展月评精神文明先进事迹工作起,目前宣城市共收到各地申报先进事迹2000多件,从中产生了王直、梁家政等全国道德模范千余个先进人物。
■好事:“好人馆”将善举传承
毋庸置疑的是,多年来,宣城大地的“平民英雄”不断涌现,他们以平凡而朴实的行动构建了一座巍峨耸立的道德高地。
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人们”向善向美的引领示范作用?这是市委、市政府一直考虑的问题。
市文明办主任梁能文告诉记者,尽管多年来宣城市始终通过宣传报道涵盖各个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型的身边好人,对广大市民进行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不过这种方式还不够大众化,且形式单一而不够新颖。
“但‘好人馆\’的建成克服了这些缺点,”梁能文说,“通过‘好人馆\’丰富多样的资料展示,更有利于激励越来越多的市民学好人、做好人。”
走进“宣城好人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实物……瞬间在眼前铺展开来,它们无不诉说着一个个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个人魅力和道德闪光点。
“两个月之前这里还是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市文明办综合科科长许俊说,为了做好“宣城好人馆”的各项筹备工作,今年8月初,市文明办还专门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经验。
8月下旬,经过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单位的共同商定,“宣城好人馆”的建设构想终于尘埃落定!但首要解决的是“选址问题”——场馆的选择既要便于市民参观学习,又要符合‘好人馆\’的文化氛围。多方协商后,场馆最终敲定在市博物馆内。
接着,场馆布置和资料搜集工作同时展开。市博物馆馆长裴忠钦告诉记者,为了赶在10月1日开馆,市文明办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鏖战”了近两个月。
这边,面对成百上千件好人事迹,市文明办工作人员仔细地甄选具有典型性的内容。“在展出好人先进事迹的同时,我们还展出了荣誉证书、报刊原件等一部分实物。”许俊说,尽管这一过程有些繁琐,但在实际搜集时并没有碰到什么阻力。
那边,市博物馆与广告公司正忙着排版设计工作,为了力求完美,很多展板的设计稿一改再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遍遍地字斟句酌,希望用最准确的字句传达出“好人们”故事里的无穷精神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布置精美的“宣城好人馆”就如期展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
(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加上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一直以来,泾县查济古村落都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景区之一。5月2日早上,记者走进查济,和游人一起,感受这里的美丽风光和人文底蕴。八方来客 齐聚查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