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下午,座落在水湖镇城郊的小岗村,连绵不绝的白色大棚菜园,一眼望不到边,农户们乘着冬日里的暖阳在大棚内忙碌着,收获莴笋、芹菜、芫荽等时令蔬菜,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记者走进村民闫其景的大棚,看到他正在和蔬菜经纪人“侃价”。老闫大棚种的莴笋品种叫“寒冬红”,菜叶呈紫红色,群众俗称为“香莴笋”。他告诉记者,这个品种的莴笋皮薄、汁多、微甜,没有空心,口感好,适合凉拌和清炒。“今秋种了五亩多地,保守估计能挣四万多。”闫其景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香莴笋”比市面的青叶青皮普通莴笋“身价”每斤高出三四角钱,根本不愁卖。“这不菜贩都跑到田头来收购,成了‘香饽饽\’。”指着长势旺盛的莴笋,老闫满脸笑容地说,“不仅如此,菜贩还是自己动手采收,我们只管数票子。”
陪同采访的村干部闫涛告诉记者,十年前,小岗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没有路,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群众只能打临工养家糊口。“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利用城郊优势,村民开始种植莴笋等特色蔬菜。”看着着连片的蔬菜基地,闫涛回忆说。如今,村村通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造形新颖的楼房随处可见,就连城里的小轿车也开到了家中。
现在小岗村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其中,莴笋面积有20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000多元。“如今,小莴笋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闫涛高兴地说。
时值傍晚,村民闫其孔和老伴正在大棚里收割莴笋,他种了两畦大棚振兴10号的普通秋莴笋,8月份栽苗,10月底上市,现在批发价每斤在七八角钱。“这是今天我采收的第二批莴笋,在这之前,一个零售户已向他订购了200多斤。”闫其孔边褪“笋衣”,边与记者聊着,“今天,我就有近300块钱的收入”。二十多分钟后,一百多斤的莴笋整收结束。
记者跟随着老闫走了几分钟的路程来到他的家里。在夕阳照射下,宽敞平坦的院路里,座落着一幢三层小洋楼,外墙贴满精致的瓷砖,屋内花纹清晰的地砖平整如镜,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厨房卫生间都按照城市的标准设计。砧板放着刚切好的新鲜猪肉。“白天比较忙,这不晚上时间充裕,炒几个菜,喝两盅。”指着准备好的几样菜,老闫欣慰地说道。
如今小岗村已成立了“小岗村莴苣专业合作社”,推广新品种,帮助种植户开拓市场。“现在合肥周谷堆市场已为小岗莴笋设立专门摊位,统一对外批发销售。”闫涛说,“高峰时期,从小岗村每天拉出的莴笋等菜品有10万斤。”目前,小岗莴笋已远销上海、六安、南京等城市,深受市民喜爱。图为长势喜人的香莴苣让菜农笑开颜。 (张璇杜刚)
新闻推荐
在朱巷镇柘塘村街东组,每当人们提起杜和平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打工取“羊经”,圆了富裕梦。“去年出栏商品羊300只,今年出栏了600只,明年可望出栏1000只;按现行市场价,今年我家可增加纯收入36万元,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