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官网20日上午晒出安徽省查处违反八项规定成绩单,文中称一年时间,100余万干部仅填报了约30万套房产信息。消息被转载后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记者发稿,已有3.3万余条评论。上海网友“牵挂的乡愁”表示困惑:一个省有100万官员?100万官员只有30万套房?难道官员都群居?此帖一出便得到3200余网友支持。
(详见本报今日AⅡ08版)
仅看数字,人们似乎可以乐观起来:官员人均住房才0.3套,这样的居住标准岂不是人们最期待的廉政样板?但常识和生活的经验又告诉人们,这样的数字有些匪夷所思。当公开的信息与人们的实际感受相去甚远时,人们的态度和反应自然也是荒诞与戏谑的。
当然,新闻仅仅是对一个数据的报道和公开,这组数据到底与怎样的现实对应,人们不得而知。比如,100余万干部的数字是否准确,指的是何种级别的干部?30万套住房的信息指的是何种住房,人均0.3套住房的数据该如何解读?因为信息的不够完整,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在信息有限,而数据又反常时,人们可以选择等待,也可以选择调侃。而一个比较普遍的大众反应是,你不正常我就不正经。于是,当信息不对称时,舆论监督也便随之变得非理性。这是信息传播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不过,笔者了解这一数据公开的背景后知道,安徽省此次专项清理工作针对的是党员干部在建房或购房过程中涉嫌违纪违法的部分,并未将正规的商品房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安徽省进行的并不是我们传言当中的传统意义上的不动产登记,此次清理出来的住房,只是干部实际拥有的全部住房的一部分。其次,“干部”与“官员”两者也不能完全等同。理性而言,网友对“100余万干部仅填报了约30万套房产信息”这一数据的解读存在一定偏差。
所以,面对网友的解读甚至误读,数据统计方可能有万般滋味,但过错确实很难推到公众的头上。如果信息是充分的,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知情权得到了满足,并对事情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如果,信息是匮乏的,他们就会感到自己被蒙蔽了被戏耍了,便会以情绪化的反馈作为一种回应和自我保护。舆论监督也是如此。
因此,在强调舆论监督要理性时,必须再重申一个基本的常识:没有信息对称,就难有理性监督。在官员财产申报时,所谓的信息对称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官员申报情况和真实情况的对称。如果官员在财产申报时总是习惯弄虚作假,而且还毫无忌惮地弄出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数据,那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二是,官员申报情况与公众知情之间的对称。官员申报的情况应该在多大范围内公开,公众的知情权应该得到怎样的满足?这其实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常常成为难题。如果,官员申报的内容都无法向公众公开,公众的监督又何来理性可言?
当然,实现信息对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号召号召、引导引导就可以实现的。但需要警惕的是,当舆论监督长期陷入一种非理性时,这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因为,这会导致信任的丧失和理性的缺失。所以,必须看到引导舆论的重要,并通过制度设计让官员财产申报顺利地实现信息对称:明确申报的主体和内容,规范申报的形式和格式,明确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强调虚报的后果和处罚。如此,人们再看到官员财产申报信息时,才不会神经过敏、情绪冲动。
新闻推荐
出道以来,冯远征从医生、警察、劫匪到潮男、农民、王爷等,塑造了大大小小近50个影视及舞台形象,其精湛的演技也奠定了他在演艺圈的地位。目前刚刚在北京卫视播完的《人是铁饭是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