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江野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任莹
“以人为本写好撇捺能撇重捺,和谐社会当悟舍得不舍何得。”这是江野的书画室中的一副作品,他说这是自己对做人和写字的感悟:“‘人\’字好写,但不好做。一撇往回收是为自己,一捺往外是为别人,既为自己又为别人才能称之为人。”如今,古稀之年的江野在书法创作中,一改青壮年时狂情傲姿之态,愈加淡泊平和,作品中更多的是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他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悟人生,体味甘苦。
江野祖籍湖北均州,从小生活在武当山下,汉江水边。在孤帆远影、浩荡江流中,使他的艺术情怀和气质在潜移默化中衍生。在回忆自己走上书法之路时,江野告诉记者:“我是打小就喜欢书法,但却从没在这上面下过功夫。到了十五、十六岁的时候,才真正领悟到了书法的魅力,下定决定要将它作为我的一项事业。”
自学临帖,夯实书法基础
1959年,受汉江移民搬迁影响,江野一家随当兵的哥哥迁到咸阳定居。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江野在上了两年初中后,辍学回家。“我本来也不是好学生,成绩一般,再赶上三年饥荒,就回了家。”说起自己的辍学经历,江野在笑谈中有着些许遗憾。“没有上多少学,是一种缺憾,即使到现在,如果不学习,我都觉得教别人写字没有底气。”辍学后,江野在当时的咸阳电气安装队工作,“就是装个电灯,修个马达之类的事情,比较琐碎。”尽管志不在此,但江野认为做什么事都要尽力,“在单位我就好好干我的工作,回到家了就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虽然对书法的喜爱始于少年时代,但受环境影响,江野一直未能得到正规的书法教育。工作后,为了打好书法基础,他购买了大量的书法名帖,自学临摹。由于5岁时的意外,江野下肢残疾,不能久坐。为练字,他常常跪在凳子上一写几个钟头,腿麻了、手僵了也不喊一声苦。从唐楷入手,早年他研习欧阳询、柳公权、王羲之、米芾等诸多古代名家法帖,后习六朝魏碑,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正书修身,行书处世,草书激情,生死情融。魏碑和唐楷都是正书,但这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是基础,是一个字的基本结构。就像‘知\’和‘去\’这两个字,草书中区别这二字的方法就是落笔时的长短。如果没有正书的基础,就写不好。”
经过30余年的刻苦自学,他的书艺逐渐成熟,形成收放自如、以点制险,粗犷飘逸,风格应变的特色。他的书法作品曾在全国、省、市数十次参展。1983年参加纪念淮海战役35周年书法展览,并以陕西省代表作载入精印册,后又勒石于朱德家乡四川省仪陇县金粟摩崖上。1989年参加于右任杯国际书法大赛获奖。1990年在渭城区西宁街开办江野美术装璜部,以书写牌匾、碑文服务于社会。他的书艺事迹已被载入《当代书法名家辞典》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书籍。
搭建交流平台,传递书法精神
江野认为书法艺术应“少幼基础,青年才气,中壮成果,老年学养”,因而在孜孜以求,不断增进和加深自己学养的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从事书坛奠基工作。从70年代开始,江野开办了书法培训班,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他说自己和学生交流的不仅仅是书法知识,更是一种人生体会。“我带学生,看着才十多岁的孩子字就写得那么好,就觉得惭愧,想想自己在这个年龄时都干了些什么,就恨不得比这些孩子还小,恨不得从头再来。”采访中,江野不以为自己的书法有过大的成就,他说在带学生的同时,自己还得扎扎实实地补基础。
如今,已经70岁的江野,依旧坚持每日临帖。“每临每新,每临美生,新生也。”他说,“因为我没有读过多少书,因此在写字中,常要学习一些帖句内容。另外,别人说我的字好,那我更要将这个‘好\’落到实处,这些都倒逼着我要学习。”虽然已有不少学生获得全国大奖,可江野却说自己培养不了书法家,但他希望能培养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我关心的是书道之外的事情,在书法中学做人。对长辈尊重,与同辈沟通,对后辈扶持,为他们搭建一个学习书法,与书法交流的平台,将书法人生、书法情缘传递给每一个来学习的人,培养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传递书法精神。”
2010年,江野师生书法作品集——《书缘人生》问世。因为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封面上印制了江野自撰的《师生诫》。而作品集中的大多数人,在如今的咸阳书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可在江野看来,他不足以被称之为老师,“我和他们更多的是相互学习。就像马炳刚,只能说我年长于他,但在书法造诣上,他可以说是我的老师,而在做人方面,他也值得我学习。”
习书五十余载,感慨人生甘苦
江野书画室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残玦无奈窝边草,安贫只当葡萄酸”、“社会激进双刃剑,立身守中防弹衣”、“笔墨诵经”、“从心所欲皆画符,苟延残喘此偷生”……有些许自嘲之语,更多的是自己的处世之道。
“人生就像一层楼,在哪一层就要在那一层生活好,找好自己的定位。每天早上醒来后,我总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借此来约束自己。”江野说,“年轻时,我对一幅字的欣赏只简单地停留在字的本身。而这后三十年中,我才认识到字挂在别人家里,是要和主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像家庭成员一样,不离不弃,这才是书法的真谛。”2000年,他对自己的作品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换一种字体。“对书法人来说,换一种字体意味着换一种思维。书法是我的第一爱,也是我的事业,我希望在它上面能够追寻得更远。”
如今,在咸阳生活了55年的江野,已将自己的感情深埋于这片土地。“咸阳是个好地方,我可以说是个咸阳人。对于这里,我也会倾自己之力,为咸阳书坛的发展做自己的一份贡献。”(B)(12)
小资料
梁江野,1944年生,字枯疾,号武当山人,湖北省均州(今丹江口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书法作品曾在全国、省、市数十次参展。1983年参加纪念淮海战役35周年书法展览,并以陕西省代表作载入精印册,后又勒石于朱德家乡四川省仪陇县金粟摩崖上。1989年参加于右任杯国际书法大赛获奖。1990年在渭城区西宁街开办江野美术装璜部,以书写牌匾、碑文服务于社会。1984年倡办蓓蕾书画学会,先后辅导培养青少年书画爱好者,其中数人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他的书艺事迹已被载入《当代书法名家辞典》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书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水木)近日,刘鹏诗集《致一个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继《女人山》《红鼓》《九叶枫(合著)》之后,作者出版的第四部诗集。刘鹏是咸阳市乾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