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围绕“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把培育增收产业、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贫困村重点产业项目及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产业扶贫亮点。2013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860.9万元。
土地入股让农民尝到甜头
“翠绿的黄瓜、鲜红的圣女果、又细又长的豆角……”3月21日,萧县圣泉乡郭庄村蔬菜产业示范园里生机盎然,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蔬菜。“去年示范园产值突破1200万元,参与入股的乡亲们不仅脱了贫,而且还富起来了,这与俺县的扶贫帮助是分不开的。” 郭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军说。
“以前俺家地少人多,年收入不到1万元,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现在俺把土地入了股,俺和老伴在园里打工,赚了工资不说,一年光分红就好几万。”说起土地入股带来的好处,正在摘茄子的村民王金乐满脸的喜悦。
2010年,萧县扶贫办投入400多万元扶贫资金,帮助该村建设蔬菜产业示范园,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出“土地入股”的惠农政策。当年,参与入股的贫困户收入就翻了两番。尝到了甜头,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入股,园里的蔬菜大棚也由原来的10多个棚发展到现在的180多个,受益贫困户达300多户。今年,在该县扶贫办的扶持下,示范园还将投入资金建造农业观光生态园,成立蔬菜保鲜、加工、配送服务中心,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葡萄种植让农民增强发展信心
“去年俺的葡萄卖到了10块钱1斤,3亩地净赚9万多块呢。如今,俺也成了村里的葡萄专家了。” 日前,刚从安徽省农科院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回来的萧县永堌镇胜利村村民刘前进,一边给葡萄抹芽,一边介绍种植葡萄给他家带来的好处。
今年40多岁的刘前进家里3个孩子上学,妻子体弱多病。能干的他早在几年前就大胆尝试,在自家地里栽上了3亩葡萄,但因为不懂管理,葡萄产量低,品质也不高,葡萄总卖不上价。虽然一年到头在地里忙个不停,但日子依然过得很清苦。
2013年,萧县扶贫办与永堌镇政府针对当地有葡萄种植基础资源优势,决定联合打造永堌镇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该县扶贫办通过贫困户每种活1棵葡萄补贴 1元钱的方式提高贫困户种植积极性,同时对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聘请专家,开办培训班等形式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刘前进不仅还拿到了近千元的补贴,而且再也不用为葡萄管理问题发愁了。通过县扶贫办组织的葡萄技术培训、专家指导、外出参观学习,刘前进转变了观念,掌握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当年,每亩地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他也作为村里的示范户,经常被大家伙邀去传授种植经验。
“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家的信心更足了。俺们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葡萄品质,把咱萧县葡萄品牌重新打出去。”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刘前进信心满满。
目前,永堌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近4000亩,产品销往淮北、徐州、上海、南京等地,10多名农民成了葡萄经纪人。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该镇还注册了“萧县葡萄”国家地理性商标,葡萄产业已经成为该镇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扶贫产业。
养殖让农民在家门口挣钱
“前几年我在建筑队打工,每月收入1千多块钱,生活特别困难。后来政府资助我养殖肉鸭,经过两年的发展,我现在每年纯收入达到近10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酒店乡孟暗楼村肉鸭养殖户朱大岗说。
朱大岗所说的肉鸭养殖是由该县扶贫办扶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肉、蛋鸭养殖的一种模式。农户与该县强英鸭业公司签订饲养购销合同,在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公司以赊账方式为养殖户提供鸭苗、饲料、药品及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鸭子养成时由公司按照保底价、随行就市合同收购种鸭蛋、肉鸭。虽然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保障,但建造养殖大棚成本高,许多贫困户只能望而却步。
为鼓励贫困户通过养鸭脱贫致富,萧县扶贫办拿出专项资金对贫困户进行扶持,贫困农户每建1个养殖大棚给予1万元补贴。同时协调公司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及时从银行获取帮扶贷款,解决养殖户的燃眉之急。2013年,仅靠大棚鸭养殖,就成功带动500多户农民脱贫。如今,鸭产业已成为带动酒店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正通过养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张倩 本报记者 杨雪
新闻推荐
近年来,市种子公司紧紧依靠国家种业政策,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强化科技兴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现已发展成为“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