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驮桥桥驮树武正润摄
桃山是曹村镇的一个小山村。取名桃山,据说是附近有山,形状似桃,此乃一说也。顾名思义,从前遍种桃树,因此得名也未可知。它位于206国道线上,匆匆忙忙多次经过于此,但从未停留。前不久,与几位朋友双休日踏青来此,方有机会游览。
(一)
桃山在清代以前是一个著名的古驿站。据说,此驿站兴建于唐朝,明清是其鼎盛期。桃山驿离宿州六十公里,离徐州二十公里。桃山驿的旧址现在在哪儿?我们问了几个当地的年轻人,他们都一问三不知。问了一些当地的年长者,他们指指点点的,也语焉不详。古驿站旧址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它曾经的繁忙与兴盛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文人墨客过此留下来的脍炙人口诗篇也让今人油然而生幽古思今之情。
古代的陆路交通,主要靠骑马、坐轿。旅客们若有急事,须起早贪黑赶路,旅途十分辛苦。曾做过道光时期台湾兵备的胡承珙写过一首《发宿州二鼓至桃山驿》诗:“酿雪天重阴,低于压山顶。荒郊生暮寒,前村忽已暝。人家闭门早,隙处漏灯影。时闻烟际声,夜春出闾井。缺月出不高,万象愈凄冷。风声犹在耳,霜气已入衽。投宿未遑餐,倦极思觅枕。颇羡田舍翁,岁丰收十顷。安知行路难,饱食事甘寝。却笑沐猴儿,夜行诧衣锦”。诗人从宿州出发前往徐州,早早起床赶路,到了夜里二更天才到桃山驿投宿。疲乏至极,饭都不想吃了,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觉,以至于羡慕起田舍翁的生活。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陈邦瞻的行程与胡承珙一样,住在桃山驿时也赋诗感叹:“彭城已在望,桃山路犹长”(《陈氏荷华山房诗稿·次桃山》卷四)。某年夏天,明成化年间户部侍郎储巏匆匆忙忙从徐州赶往宿州,中午时来到桃山驿,在祠堂乘凉小憩:“山下幽祠借午凉,野人为我置藤床。官程却忆园居好,黄鸟绿阴青昼长”(《石仓历代诗选·明诗次集·桃山小憩》)。
古驿站南来北往的行人,大多为名而来,为利而往。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即使做了高官,也难逃旅途之苦。羡慕田舍翁生活,也只是他们在征程中的一种心理感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可是科举时期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啊!岂能仅仅因为旅途劳累就轻易放弃?
(二)
桃山的古迹不只是有桃山古驿站,这里还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岳忠武祠,也就是那个明代户部侍郎储巏在桃山驿午休的地方。不过,祠堂损毁已久。流传下来的一些逸闻轶事,仍为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桃山在民国以前属江苏萧县。据清乾隆《徐州府志》记载:“在县东南桃山,元至正八年裔孙岳彦圣建庙黄柏口,十二年迁此。明万历二十年十五代孙岳钟灵重修,置祭田三顷,给奉祀生四名。”清道光时期礼部尚书姚文田经过桃山驿站时,曾拜谒岳忠武祠,表达了敬仰之情,并写下长诗:“鄂王祠宇山驿前,穹碑屹立苍苔缠......环居不下数十户,只解力作安耕廛。吾乡祠墓岿然在,子姓落落谱牒湮。但多耕凿守淳朴,安用簪笏夸蝉嫣。里名尚今称孝义,嗟哉后嗣何其贤”(《邃雅堂集·桃山驿谒岳忠武祠》卷八)。诗中记述:岳飞后裔定居于此多以务农为生,继承了先祖岳飞的忠孝仁义爱国思想,以自己的淳朴善良赢得了这一带百姓的普遍尊重。
这一带有一个关于岳姓子弟的传说。清朝时,有一位姓岳的桃山男子赶着毛驴做役夫。有位商人让他把两大包货物运到徐州。谈好价钱后,岳姓男子赶着毛驴往徐州走。开始时,俩人边走边聊,谈得很投机。当他知道对方姓秦后,立刻翻脸不认人,把秦姓商人的货丢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庄的地方。秦姓商人告到县衙,县官说岳姓男子做得对,还把秦姓商人轰出县衙。按理说,岳姓男子违约在先,如果给秦姓商人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可封建社会的官僚们判案,大多感情用事,把对岳飞的爱戴之情和对秦桧的憎恶之情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身上。
桃山南十五里是闵子的祠墓所在地。闵子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以孝闻名,德行与颜回并称。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孝。先孝敬父母,然后才推己及人,友爱兄弟,忠君爱国。闵子祠墓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立德”,桃山岳忠武祠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立功”。“立功”看重的是眼前,立足于建功立业,功利思想太浓;“立德”看重的是长远,立足于提高自身的总体素质,功利思想较淡。
清乾隆时期侍讲学士金甡经过桃山岳忠武祠和闵子墓祠时,把“立功”与“立德”进行了比较。其《闵子庙》诗云:“四科标德行,颜闵乃其冠。颜配闵未升,专祠明裸荐。我来闽子集,庙貌想巍焕。颓落竞如斯,拜起但长叹。何人堪列侍,版位殊漫漶。萧萧禾黍风,飐影荻花乱。窃恐日湮沉,樵歌墓田畔。前瞻武穆祠,灵衣动虚幔。立德与立功,次第非难判。谁把俸钱修,莫教仍旧贯。” (《静廉斋诗集》卷二)。闵子祠破败不堪,桃山岳忠武祠貌巍焕。看来,世人普遍注重眼前。心理浮躁,古今使然。
把“立功”与“立德”进行有机结合是儒家文化极力倡导的理想人格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便是明德的开始。修好了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桃山一带的老百姓在“立功”与“立德”思想的浸润与熏陶下,塑造了很多身怀民族大义的仁人志士。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以孙先涵、顾寒星、亢为德为代表的桃山儿女率先在徐淮地区举起抗日大旗,实现了他们的精忠报国理想。
(三)
桃山的历史遗存有一难得的奇观便是“树驮桥,桥驮树”。在桃山村北,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叫三环桥。桥的跨度不是很长,横卧在一条东西流向的河道上,桥头两侧连接着当年通往宿州和徐州的南北古驿道。2000年,埇桥区曹村镇政府在此立碑,介绍此桥建于清乾隆元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
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该桥的东面从南至北的第二与第三孔桥墩之间的缝隙里冒出一棵参天大树,宛如一位威武雄壮的将军跨上一匹战马昂首屹立在古驿道上。桥东面从南至北的第一孔的左侧的石缝隙里又长出一棵碗口粗的小树。树的名称叫做枫杨,是黄淮地区常见的树种。大树的树根沿着石桥缝隙盘桓延伸至桥孔下面的土里,就像虬龙的爪子深深地抓住大地,石墩的矩形条石被树根挤压得凹凸不平、摇摇欲坠。大树的树根在桥墩的石缝隙里越过桥孔进入石桥的西面,曲曲折折扎入地下。大树盘根错节,根系发达,虽置身于石缝之中,生命力却十分旺盛。
桥与树已经融为一体,大有互相竞技生命张力的态势。四百年来,它们好像一对亲密无间的情侣,长相厮守,相拥相依,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北伐大军跨过此桥,驱逐了盘踞徐淮地区多年的辫帅张勋;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支前的独轮车队碾过此桥,人民群众迎来了翻身解放;改革开放的正确指引,百姓发展致富的机动车驶过此桥,人们过上了富裕美满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编者按今年“三夏”期间,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综禁工作作为检验干部作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