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余是义井乡红桥村人。早在1992年,他就创办了一家预制厂。但是,由于顾客赊账、拖账、欠账,他最终放弃了这个企业,像别人一样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通过一番打拼,勤劳能干的孟凡余积累了财富,更充实了人生阅历。1997年,他从广东回到合肥,开始创业,几年付出终有成果,他先后成功创办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家具公司。
“我的愿望,就是把经营企业的理念移植到治理村庄中来,尽快富民兴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2012年6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孟凡余回到红桥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红桥村位于义井乡西北部,有13个村民组,569户,2257人,耕地面积3360亩,生产传统农作物,处于贫穷落后状态。这些年来,全村有七成以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面对村情,如何发力,想群众之所想,做好为民实事呢?这是孟凡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抓班子、带队伍,这是孟凡余的第一招。为此,他拟定了“十办意识”:今天的事,今天办;重要的事,优先办;份办的事,自己办;答应的事,必须办;能办的事,立即办;困难的事,想法办;复杂的事,细致办;所有的事,认真办;无聊的事,不去办;个人的事,下班办。他把这“十办意识”张贴在村委会为民服务大厅门前的墙上,时时提醒和勉励自己,并与村“两委”干部共勉。他的初衷就是要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此基础上,工作有序推进:争取县乡支持,建起了村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设施;发展新党员,3名干事创业有成、有入党意愿的青年吸收为入党考察对象……
只有发展,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为此,孟凡余征求村“两委”干部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了三年奋斗目标是:第一年打基础、站稳脚,第二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三年增强发展后劲、拓宽致富门路。
为了夯实发展基础,孟凡余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用水上,由于水路较远,抗旱时渠道走水太困难,于是他通过多方努力,争取资金,仅用了10天时间,一举完成了至红桥村6公里的渠道清淤工程。与此同时,他引导群众积极开挖当家塘,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每个村民组都挖了大口当家塘,现在全村已有当家塘15口,其中大塘10口。在修路上,他把最急迫的大、小北家到红桥小学至小孟岗的水泥路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多方争取,利用移民项目来实施道路建设,现在这条水泥路已经立项,正准备实施。在用电上,他针对红南、红北和涧西村民组一直用庄墓镇的电,由于线路较远且线路老化,三个村民组群众一直有很大抱怨的情况,在乡里的支持下,主动与县供电部门联系,很快完成了线路整改,使这三个村民组的群众用上了“放心电”。
调整产业结构,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经。为了改变红桥村群众的种植习惯,改变原来的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孟凡余要求村“两委”干部带头干,做给群众看。目前,红桥村已成立了2个家庭农场,另外有林业和苗木花卉种植项目也正在洽谈中。他表示,自己更要带头干,现在正在谋划投资200亩反季节蔬菜产业园项目呢。
“有时感到真累,但是想到要富民兴村的大事,我就有了劲头……” 孟凡余如是说。去年10月,红桥村袁岗窑厂拆除引发了群众“闹事”,原因是窑厂租用的是群众的土地,窑厂没了,收入也就没了。对此,孟凡余连续多日不分昼夜,一边做企业的工作,一边苦口婆心的做群众工作,可还是有20多名群众要越级上访。当时,他顾不上自己企业的紧急事,却把上访群众接到村里,说服教育……最终圆满化解了这起上访事件。
“把群众当亲人。”这是孟凡余的肺腑之言。今年春节,他赶到刘郢组、大北家、黄泥岗等6户困难群众家中给他们拜年,并自己出资为他们每人送上200元慰问金,让他们过一个愉快的春节。之前,他还给村里老党员、困难群众送去面和油呢。
一种情感,缘于对家乡的热爱。一种奉献,缘于对信仰的执着。 “老板村官”孟凡余用实绩,收获了人们的交口称赞。现年70岁的原红桥村党支部书记顾正球说:“孟凡余为人正派、谦虚,干了许多实事好事,把‘班子\’交到他手里,富民兴村,我们放心,也对他有信心。”图为孟凡余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 ·杨维礼·
新闻推荐
鸟瞰新城公园建设全景已有三四十年树龄的水杉原址保留大型树木借助机械进行移植两名来自河南的工人正在铺设演艺广场地板摊铺人造沙滩焊接回廊钢构建设服务用房作为县城护城河水系治理项目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