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波海 文/图
八十年来一瞬间,书剑无成两鬓斑。
总觉犹爱出关诗,中年方信行路难。
冯唐易老无复仕,李广难封莫怨天。
此身想必蠹鱼命,只合书斋做神仙。
这是2012年9月,毛锜先生在他80岁生日到来之际写的一首题为《八十自嘲》的诗。近日,在毛老陈设简朴的居室,面对记者的专程采访,他首先将这首诗介绍给记者。这首诗,正是他80年人生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一位经历曲折、著作丰硕的80岁老作家的心灵独白。
童少之年
家园厚土滋养文学的种子
1932年10月1日,毛锜出生于咸阳周陵镇北贺村。童年时,他不知不觉为家乡的皮影戏所陶醉,竟东施效颦地用鞋褙子剪裁制作,并“殿前珊瑚树,殿后翠华宫”地给乡亲们演唱起来。毛锜说:“这是我最初喜爱文学的胚胎。”
8岁时,毛锜爬上城墙看到附近荒芜已久的上张机场忽然有一架飞机起飞,尘埃满天,随口哼出四句顺口溜:“远望上张机场中,黄尘滚滚漫晴空。忽见飞机腾空起,宛若一只大蜻蜓。”还是旧脑筋的他四叔听到后很惊奇,夸奖道:“这娃将来会戴顶子(指科考中举坐官)!”
在周陵中学上学时,老师教《古文观止》、《古文喈凤》等,尤喜文言文。毛锜以“金乌西下,玉兔东升”开笔作《捉蟋蟀》一文,受到老师垂青并当堂宣读。下课后,同学们不再叫他名字,而对着他喊“捉蟋蟀”,气得他哭笑不得。
解放前夕,毛锜上省一中,背面搭灶,家庭困难,频于辍学边沿的他写了一篇《取面记》——自述穷学生生活的散文,径直投给上海中华书局主办的《中华少年》杂志,不意初投便中。毛锜说:“这是我文学发蒙的处女作。”这之后,他还和一些同学组织学鲁迅小组,被推为组长。
文随时代
将户县农民画和秦兵马俑推向世界
正在毛锜家境贫寒、时有辍学之虐的时候,迎来了古城西安的解放。毛锜说:“这是我的一次新生。”他那阵儿心情的激越、意志的亢奋,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他还是很快报考了西北团校,成了该校第一期学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他热血沸腾,满怀激情地写出《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红旗的鼓舞》两首诗,先后发表于《群众日报》。
西北团校毕业后,毛锜当了报社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953年他作为常驻兴平豆马村的记者,写了有关劳模徐敬章的多篇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54年在延安召开五省青年造林大会之际,他写了《造林英雄之歌》一诗,作为给大会的献礼,后收入全国《诗选》。1956年,西北地区举行青年业余文学评奖,毛锜以《造林英雄之歌》和《致北京》两首诗获奖。
1973年,毛锜赴户县采访李凤兰,写了报告文学《农民女画家》,发表于人民日报。秦始皇兵马俑最初发现时,毛锜凭着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感觉,率先前去走访,写出《世界第八奇迹发现记》的报告文学,发表于《绿原》杂志,后又相继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主编的《大西北的开拓者》和《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百家·地球家园》等书收录。其后,他又写了《看秦陵兵俑》一诗,发表于《上海文学》。一次毛锜到省外办,一位负责人向他办公室的同志介绍说:“这是一位对宣传陕西文化有贡献的作家,是他用报告文学将户县农民画和秦始皇兵马俑推向世界。”
诗文兼善
一位有诗人气质有良知的杂文家
1957年冬,毛锜被抽调到蓝田参加农田水利运动,接着下放到商洛沙河子劳动改造数年。上世纪60年代他除继续写诗外,还陆续给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写杂文随笔。1981年,全国诗歌首次评奖,毛锜以抒情诗《司马祠漫想》,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西北获奖仅两人,即他和新疆的杨牧。1984年——1986年前后出版的多卷(集)《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有诗歌卷、散文卷、报告文学卷、杂文卷等四卷分别收录了毛锜的代表作品,这在全省也是独一无二的。
1988年,毛锜写的《成陵归来漫思录》入选《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评论家对此文点评曰:“其笔墨之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2006年,毛锜忽然接到有关版权部门的一份通知,原来是他十多年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散文《故乡的黄土窑》被编入教材《五十同步走入书里》,该书由教育出版社以多民族语言文字出版。
1989年4月,毛锜被评为一级作家。1993年,毛锜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11年,毛锜荣获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
六十余年的文学生涯,毛锜以著名诗人、杂文家而闻名。著有诗集《春华初集》(与他人合著)、《云帆集》,散文集《听雪记》、《毛锜散文选》、《黄河揽胜》,杂文随笔集《北窗散笔》、《种金坪闲话》、《草野琐言》,报告文学集《世界第八奇迹发现记》(中英文两种版本)、《昆虫学家传奇》,小说《孩子啊、孩子》等。著名作家杜鹏程曾称赞毛锜“能操持多种笔墨”。
毛锜的杂文中有一种诗人气质和情感色彩的渗入,呼唤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热烈率真,忧国忧民,把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和诗情、哲理、意蕴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很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性。他认为一个杂文作者做人和为文都应该是严肃的,思想修养和情操的锻炼应该是第一位的。他曾说:“各种文学形式的极致都是作者德、识、才、学、情的全面体现,但我以为最能充分体现这五个方面因素的,怕就算杂文了。”毛琦先生首任并多年担任陕西省杂文学会会长,也说明他在全省杂文界的声誉和威望。
毛锜说:“我现在的人生态度,就是不卑不亢,不忮不求,不激不随,不徐不疾。在物欲横流、金钱渐欲迷人眼的世风下,恪守一种清静的心境,读历年收藏而未得机会细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一些未了之事。”
情系故乡
时刻都在关注和挂念
说起故乡咸阳,82岁的毛錡情真意切。他说:“我是一个非常重乡情的人,对咸阳,我时刻都在关注挂念着。”
1995年初,咸阳日报《古渡副刊》创办,毛锜欣然撰文祝贺,开篇道:“提起故乡历史上的人物,如写《五噫歌》的梁鸿,写《汉书》的班固、班昭,我都感到亲切;就连近代、当代诸如刘古愚、李敷仁、张寒杉这些先贤,也格外在感情上贴近。当然,整日正在胼手胝足美化和振兴咸阳的父老乡亲更是我时刻都在关注和挂念的了。故乡的山水,也是永藏在我心底最美的图画……其中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壁立千古的渡口河堤。‘咸阳古渡几千年\’,那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在我童年心灵的天平上,它是一个最有分量的砝码。”
近二十年过去了,毛锜对故乡咸阳依然情有独钟,他不顾年迈,为咸阳一些作者出书欣然写序,曾应邀参加咸阳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参加周陵文化研讨会,为咸阳诗词学会进行诗词讲座,参与咸阳渭河段历代诗人咏咸阳诗词碑廊景观的讨论、策划。
毛锜十分关注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关于咸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认为,咸阳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古都,在国外,一说起中国文化,有人首先就会提起“咸阳”、“敦煌”等。所以,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咸阳的文物古迹、文化资源一定要重视保护,继续发扬光大,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采访结束时,毛锜先生一再叮嘱记者:“请代问咸阳的父老乡亲和文坛朋友好!”(B)(12)
小资料
毛锜(1932年10月——)笔名钱塘潮、秦客、秦咸、白衣、司马仰迁。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西北团校。历任西北团委《新青年报》记者,西北大区《群众日报》记者,《陕西日报》编辑,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杂文学会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春华初集》(合作)、《云帆集》,散文集《听雪记》、《黄河揽胜》、《毛锜散文选》,杂文随笔集《北窗散笔》、《种金坪闲话》、《草野琐言》,报告文学《世界第八奇迹发现记》、《昆虫学家传奇》等。诗歌《致北京》、《造林英雄之歌》获西安地区首届青年业余文学创作诗歌奖,抒情诗《司马祠漫想》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散文《听雪记》获《芒种》散文奖等。
新闻推荐
天津89岁老人不慎从四楼窗口坠落,倒挂空调室外机,南阳三名农民工兄弟用双手托举的方式让老人化险为夷,被天津市民亲切地称为“托举三兄弟”。6月22日,记者致电天津市见义勇为协会了解到,“托举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