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一心、一轴、三斑块、四廊道”
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绿动”全市的重要规划,今年4月3日,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这个规划——《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2030)》。这次会议指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制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绿地建设和大环境绿化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和谐健康发展。
放眼未来,依照这一蓝图,全市将逐步建成人居环境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物种丰富、生态良好、园林精品荟萃、园林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按照这个规划,全市市域绿地系统生态体系构建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即:引导市域空间形态结构形成,弹性控制与指导性建设相结合,以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为出发点,与市域绿道体系规划相结合。
在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上,这个规划结合宿州市市域空间层次特点和现状形成的基本结构框架,规划市域绿地系统为:“一心、一轴、三斑块、四廊道”层次丰富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一心”:包括城市中心生态敏感区域及生态控制区绿地、生态恢复区绿地、部分生态协调区绿地、城镇建设区的重要景观绿地等。这些绿地生态敏感性较高,对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轴”:依托串联萧砀、主城区、灵泗的城市干道规划的市域绿地生态基础轴线空间,连接沿线的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及多种绿色生态基质,是市域绿地系统的发展轴。
“三斑块”:指砀山—萧县果林生态斑块、皇藏峪风景名胜区生态斑块、灵泗楚文化旅游区生态斑块。这些生态斑块区域具有比较重要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生态服务功能,与整体生态维护密切相关。
“四廊道”:结合绿道建设市域范围内绿色廊道。一类为生态观光廊,由沿沱河、汴河的滨水廊道组成;另一类为追续历史文化脉络,展现宿州历史的文化长廊,由黄河故道展现古黄河文化,由古运河遗迹沿线展现隋唐文化。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一环、两心、三园、四带”
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结构是: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区滨水田园、平原绿洲的城市绿地系统与外围滨水宜居的生态绿地系统构成。 二者相互联系、 有机结合, 融水、城、林景观于一体,引绿、水进入城市,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高品质、高效益的绿地系统,构筑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宿州成为独具“碧水穿城内、滨水宜居城”的园林城市。
在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框架方面,以桃园湖生态园、芦岭湖生态园、濉河唐河生态园三个楔入绿地为宿州外围生态基质,充分利用新汴河、 沱河、 运粮河及其滩地等城市水域空间,结合宿州运河文化,构建以“一环、两心、三园、四带”为结构的绿地系统框架,使城市整体融入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其中,“一环”是指宿州市外环路构筑主城区大外环;“两心”是指环城公园和三角洲公园两个绿心;“三园”是指外围桃园湖生态园、芦岭湖生态园、唐河濉河生态园;“四带”是指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以主城区内较发达的水系如沱河、汴河、运粮河等形成滨水绿带,以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外围水域的防护林构筑生态防护林带,结合城市道路绿化及绿道建设城市道路景观带,如建成区汇源大道、洪河路、拂晓大道等。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一心、六园、十廊、多点”
宿州市中心城区防灾避灾公园绿地体系布局将各类避险绿地、各级避险绿色通道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防灾用地的有机结合,组成科学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网络体系,形成“一心、六园、十廊、多点”的中心城区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结构。
“一心”指三角洲公园。
“六园”是以环城公园、汴河公园、雪枫公园、沱河公园、运粮河公园、城南公园为六块中心防灾避险绿地。
“十廊”是指安全的、通达性好的道路组成的救灾通道,包括:北外环路、汴河路、洪河路、人民路、拂晓大道、汇源大道、淮海路、南环三路、迎宾大道、宿固路。
“多点”是指规划区类各类广场、游园、街头绿地形成的紧急防灾避险绿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实现“特色明显、物种丰富,生态良好”
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抓好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重视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等工作,在2030年前,逐步建立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规划,丰富城市绿地类型、植物种类,增加动植物保护数量和种群,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建设稳定、协调的宿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为:建立皇藏峪风景区、五柳风景区、黄河故道湿地景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基地;建立集植物保护、培育、科研、展示、观赏为一体的市级植物园;以黄河故道等湿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建立水生湿生植物科研展示专类园;加强宿州市绿地生态系统网络的建设,建立适合多种生物栖息的绿色斑块、绿色廊道,为各种生物的生活、栖息、繁衍提供场所;建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与城市外围生态大背景之间的联系,促进内外物种的交流,同时,可有力提高城市内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加强稳定性。至2030年,全面实施本规划,以市区外环道路绿化带为界,基本建成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系统,形成道路河滨现状绿带与风景名胜区、公园等片装绿地结合的生态框架结构,使各类绿地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趋于合理,地理分布趋于完善,发挥出绿地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实现建设“特色明显、物种丰富,生态良好”的一流园林城市目标。
城市绿道规划—— “依水延伸,一环两纵三横,五区联动”
主城区的绿道系统建设立足于宿州市水、 林、 城的生态格局,综合宿州市的自然生态本底、人文景观资源、交通与城区用地布局等因素进行分析,以“连接+网络”为布局思路,规划“依水延伸,一环两纵三横,五区联动”的绿道网布局。
“依水延伸”:以沱河、汴河两条穿越主城区的滨水主线绿道展现宿州风采,延伸至宿州城区的各支脉水系,如三八河、运粮河、唐河等。结合滨水工程,做好宿州水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滨水绿道。
“一环”: 由北外环路、汴河北段部分、东外环路、南外环路、拂晓大道南段及西外环路共同构筑宿州绿道大外环。“两纵三横”:两纵为拂晓大道及人民路两侧绿道,三横为洪河路、迎宾大道、唐河路两侧绿道。
“五区联动”:建设各区的主要公园型绿道,通过滨水型绿道及道路型绿道串联,形成完整的宿州绿道网络体系。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体现其历史、文化、科学和生态价值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主要包括:(1)立法规划: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可参照国内在古树名木保护理念、手法等方面领先的城市的做法,明确管理经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2)宣传规划:利用媒体、书籍、专题活动等进行宣传,加强全社会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了解,通过相应的拯救古树名木的专题活动让市民真正关心并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3)建设规划: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如与古树名木保护相矛盾,应尽量避让古树名木,不进行移植;在古树名木周围设置绿地,同时结合古树名木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绿地进行命名,既保护了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又能展示给市民,增强全社会的主人翁意识,认真践行保护宿州一草一木的行动。(4)科学研究规划:投入—定的资金进行古树名木的树龄鉴定、复壮技术、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古树名木生理及环境适应性的分析和评价,制定《宿州市古树名木养护技术规程》,使得养护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5)信息化规划:由市园林主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建立系统完善的古树名木动态信息化档案,对规划期内暂未能列入古树名木的树木资源建立古树名木资源储备信息库,对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古树名木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消亡信息库,做到真实科学和及时有效。
分期建设规划—— “与市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工程优先, 重点工程优先,基础建设项目优先”
分期建设规划的建设重点有五个方面:(1)绿道的初步形成与建设。近期建设中选择城市绿化状况较好的非交通要道,修建城市绿道并逐步连接贯通,提升改造绿化品质,丰富居民游憩需求。(2)开发保护城市滨河景观。深化新汴河沿岸的景观建设,着力打造实施桃园湖、芦岭湖等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发挥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彰显宿州市湿地品牌。(3)大力推进城市游憩型公园绿地建设。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见缝插绿”,逐步提高绿量,改善城市环境;新区绿化与建设同步,打造生态园林新区。改造环城公园、新建新汴河景观带等公园。构筑城市内环步行绿色通廊。强化拂晓大道、银河一路等主要道路两侧景观绿地建设。逐步增加城市景观数量,景观设计中要融入宿州地方文化元素。(4)完善城市社会绿化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制度,控制城市绿地指标,确保社会园林工程项目质量和绿化指标,确保单位附属绿地指标达标率达到95%。沿主要城区道路的单位和居住区增植树木,种植攀缘植物,建设生态围墙,发展立体绿化。(5)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其他绿地建设重点在于对环城公园和新汴河景观带进行新建及提升改造:改造环城公园景观,在此基础上进行绿道示范段的建设,全面提升环城公园景观层次和内容;建设新汴河沿河景观,以自然展现“平原中的绿带”为建设主题,为宿州市民提供节假日及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本版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王程琤 本版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董虎
新闻推荐
(上接第1版)并与正在洽谈的温州旭升鞋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8月8日至10日,张曙光带考察团转战深圳。当日下午,张曙光、王克金、邵郁、马杰一行在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