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童年起,我就特别偏爱带香味的东西。
初夏的故乡,在大街边或白墙青瓦、卵石小路的巷口,常有妇人坐在小凳上,身前放着铺着蓝色的竹篮叫卖白兰花,茉莉花和栀子花。白兰花是两朵用铁丝串起,茉莉串得像小扇子,都可以直接挂在胸前钮扣上,低头就闻见缕缕清香。
整个夏天,外婆家永远有用自家种的藿香、佩兰泡的凉茶等玩得满头汗的孩子回家喝。
端午节,外婆挑出色彩最漂亮的绸布、配色、裁剪、缝纫,放入从中药店买的端午特制香料,做成老虎、娃娃、心型的香袋。老虎香袋的脑门上必有个“王”字,娃娃香袋也会画上五官和头发。外婆把不同造型的香袋搭配,再加上用金色纸加彩线绕出来的小粽子,串成一串给我们玩。拿到香袋,我使劲嗅,直到香袋被我呼出的气搞得湿乎乎为止。
外婆还给过我个老旧的银质香囊。外婆说,以前在里面放上香件挂在床头。外婆一生喜欢香,肥皂用檀香皂,喜欢谢馥春的香粉、香囊、香珠、香牌。
我迷恋墨和墨汁香;元书纸、连史纸和宣纸的纸香;甚至各种印泥的暗香。酷暑中午,我跑去上海书店或朵云轩、曹素功避暑,在扑面而来带着纸墨香的清凉中翻阅书籍、字帖或画册。
我的第一把檀香扇是妈妈送,浓郁沉静香气轻摇间破开暑气带来的烦躁。于是,开始跟着妈妈玩各种带香味的木头,像绿檀、紫檀、红檀、崖柏木、老山檀、金丝楠、各种沉香。妈妈整天忙着盘家里一堆各式木头手链,恨不得有个千手观音来帮忙。
这是我家的香事,也是民间的香事。
因此,2004年,我第一次在台湾介绍《四库全书》的网站上读到《香乘》时,惊喜万分,面对此书心中剩下四个字:“垂涎”和“浩瀚”。当时在网上查不到出版的《香乘》,读起来很不方便,就推荐做出版的朋友做这本书,配上插画,可惜没能促成。
最近,在微博里看到推荐崇贤馆华藏香堂版的明崇祯本《香乘》,瞬间心动。那是我等了近十年的书。
崇贤馆版的《香乘》共6册,用安徽泾县纯手工宣纸制作,绫面绢签,耿绢包角,棉丝为绳,手工装订,古色生香。一册拿在手中,质感轻柔,溢着纸香,爱不释手。读线装版的《香乘》感觉特别穿越,再来个掩卷长思什么的,文艺得特别不像我。
书中正文加了标点,虽然是文言文,读来却通俗易懂。
《香乘》作者是明朝扬州的周嘉胄。《四库全书》对这本书的介绍如下:“嘉胄此编殚二十余年之力,凡香名品故实以及修合赏鉴诸法,无不旁征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自有香谦以来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香严三昧》十卷篇帙最富。嘉胄此集乃几于三倍之谈。香事者固莫详备于斯矣。”
简单地说,《香乘》就是介绍各种香的名称和产地和渊源;焚香的器具;制香的方法和配方;香饼、香珠、香煤香药香灰、香茶的介绍和配方;关于香的奇闻逸事;佛教典籍中的香;香图、香谱、香诗和香文等与香相关的一切。
《香乘》介绍沉水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沈。半沈者为栈。香不沈者为黄熟香……”
小时候常喝的藿香茶,书中也有记载:“法华经谓之多摩罗跋香,楞严经谓之兜娄婆香金光,明经谓之钵怛罗香,涅经谓之迦香。”
介绍各种烧香器,像香炉、香盛、香盘、香匕、香筋、香壸、香罂、香范。
最好玩的是介绍与香相关的名人佚事或神话传说,篇幅短小却余韵悠长。
《官掖诸香》写赵飞燕的九回香:“婕妤又沐以九回香,膏发,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
”
《香异》介绍“明天发日香”:“汉武帝尝夕望束边有云起,俄见双白鹄集台上,化为幻女舞于台,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歌青吴春波之曲。帝开暗海玄落之席,散明天发日之香,香出胥池寒国,有发日树,日从云出,云来掩日,风吹树枝,即拂云开日光……”
香事不仅仅是香味,更多是与萦绕着的人文与历史,是悠久的文化。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安徽萧县新建的10余栋办公楼闲置两年,几成放羊场;河南遂平县高约10层、并排5栋的“创业大厦”,实为借企业之名建的政府办公楼,停建一年多荒草丛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