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安徽萧县新建的10余栋办公楼闲置两年,几成放羊场;河南遂平县高约10层、并排5栋的“创业大厦”,实为借企业之名建的政府办公楼,停建一年多荒草丛生。
记者近日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多地发现,一些新建办公楼被长期空置,还有一些办公楼项目长时间停工“烂尾”。这些“休眠”的办公楼造成公共资产巨大浪费,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置考验着当地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决心和能力。
“气派”办公楼“烂尾”
闲置荒凉成放羊场
记者日前在安徽萧县东部新城的一座小山脚下看到一片在建的建筑群,一座6层主体建筑四角4栋副楼,楼前广场两侧分布着8栋楼房,建筑均已封顶,未见后续施工。施工示意图显示,主体建筑为“安粮皖北大厦”,总建面2.3万多平方米,对称的8栋楼房分别标注教育局、人社局、建设局等。另外“萧县政府广场景观、道路工程”概况牌显示,县政府广场占地5.77万平方米,总投资2290万元,2012年7月开工。工地杂草丛生、建材散落、脚手架锈蚀,甚至有人在放羊。看工地的说,工地停工快两年,原因“不知道”。知情人士介绍,建筑为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任上规划的“政务新区”,是四大班子及县直单位的新办公大楼。工程2009年开工,2012年年中封顶,原定装修后年底入住,不料毋保良落马,工程受影响停工,此后又遇上“中央禁令”,遂搁浅至今。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全国多地出现类似的新建办公楼“停工闲置”现象。如位于河南省遂平县107国道旁的“创业大厦”占地127亩,投资1.2亿,已封顶,停建一年多。该大厦为借企业之名新建的政府办公楼。该县高新区投资公司董事长赵宏介绍,项目因“违反规定”于2013年5月停工。
“休眠大楼”还包括已建成的办公楼,如苏北某市新建的政府大楼建好一年多未启用。甚至在一些地方,上演“搬进又搬出”的闹剧。今年2月,江苏盐城市盐东镇政府搬进新办公楼,不到20天又搬回老楼。
“烂尾”办公楼“带病”开建
多数或超标或手续不全
中央出台“5年内不得新建办公楼”禁令,为何会有一批在禁令出台前已开工或建成的办公楼停工乃至闲置浪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楼多数面积超标或审批手续不全,迫于禁令和舆论压力,停工或闲置。
如湖北房县新建的行政中心建筑群,超过上级批复建筑面积近1800平方米,超批复投资预算2600多万元。黑龙江某县县政府大楼2005年投入使用,仅8年后又在新城区盖起几栋新办公楼,面积超标。
另一类停工原因是审批手续不全。如安徽萧县新政府大楼未经省政府审批,而是2008年与房地产商安粮集团达成协议,由其以“安粮皖北大厦”的名义先垫资代建,计划建成后再用老政府大楼地块置换。
多名政府与房地产界人士介绍,这种政府与开发商合作“代建置换”的方式多见,一方面规避“上级审批难、审批周期长”,开发商也可不经招标获得多位于老城区繁华地段的政府地块。遇上“中央禁令”后,做法难以通过审查,形成“烂尾”。
记者调查发现,多处新办公楼停工或闲置,既为“避风头”也是观望政策走向。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侥幸心理,希望“风头过后再用”;另一些确实存在用房困难,希望有机会“转正”。如萧县老县政府办公大楼建于1978年,仅3层,存在“几个部门挤一间办公室、5个人用4张办公桌”等现象。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办公大楼老旧,该镇兴建了新办公大楼,没敢使用。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风声紧,哪敢搬进去呀,等镇改成街道了,估计就能搬了吧。”
及时处置“休眠”办公楼
消除对中央政策的“观望风”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建办公楼“停工闲置”造成双重浪费:一方面是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在建工程停工缺乏维护易损坏。
多名受访干部、群众、专家提出,多地新建办公楼因中央禁令而“停工闲置”,但“既没处理楼、也没处理人”,尤其一些用途不当的迟迟未处置,使政策未完全落到实处,权威性受质疑。他们建议,由中央政府牵头,对各地“停工、僵持、闲置”的新建办公楼进行排查、统计、审核、处置,使其从“休眠”状态重回公众视野,纳入依法依规处置的轨道。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贤认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停工新建办公楼进行鉴定,合规合理的续建使用,不合规的改造后转用于其他社会事业,或以出租、拍卖等方式处置。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认为,对违规的新建办公楼,无论转用途还是拍卖一定要向社会公布;对违建决策者要给予处理。“要向社会释放信号,中央是动真格的。让想投机取巧的人知道,违规的楼堂馆所,盖了也白盖!”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袁柏顺指出,及时处理明显违规办公楼和违规人员的同时,要通过制度和问责,避免办公楼在“风头过后”重新启用,要让违规者在豪华办公楼内“坐不住”,确保中央政策落实和持续。题图为停建的安徽萧县政府办公大楼。
新闻推荐
院团不爱养,剧本不值钱;剧本未出就“排练先行”,编剧无奈“清苦”坚守……6月2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原创话剧”主题论坛中,专家指出剧作是戏剧的根骨和生命,中国戏剧正在面临“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