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董宏伟 通讯员 林儒生)为解决传统池塘养殖的弊端,市水产畜牧局在今年5月份引进试种芦苇稻,充分利用池塘的肥沃水土,探索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经过几个月试点实施,该种养模式的净水增鱼、节地节肥等综合效益初步显现。
近日,记者到长洲区长洲镇寺冲村走访,了解鱼稻共生养殖模式试点情况。在水产养殖大户邓以赞的池塘里,鱼儿在清澈的池水中畅游、芦苇稻在池塘中随风摆动。“池塘种稻对改善水质、土壤,提高育苗存活率的效果比较明显。”邓以赞说。他表示,鱼在池塘里有稻秆、稻叶可吃,人工投放饲料量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且以前投药给池塘消毒、给鱼打疫苗防控疫病的工夫现在都省了,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据悉,芦苇稻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共同研发的品种,由优质良种诱变、杂交而成,采用鱼稻共生种养模式可“促养增粮”,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市水产畜牧部门今年5月引进芦苇稻在长洲镇、倒水镇试种100亩,6月至10月的池塘水质跟踪监测结果显示,试点区域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等负面指标均有较明显的下降,池塘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农业科技人员表示,鱼稻共生种养模式可以减轻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减少水产养殖农药污染和残留,并能净化水质、节约养殖成本、提高池鱼存活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筹划扩大试点范围。
新闻推荐
万秀区持续推进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