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早上9时许,一辆载着40多位老知青的大巴车从水南公路拐往路边岔道,前往金城江区保平乡纳六村,车子尚未到达山脚,车上的人们便争相透过车窗观望……
得知当年的知青重返村里,村民们一大早便聚集村头,像等待回家过年的亲人一样,目光中闪烁着期盼。
车子在村中停了下来——“哇,这是我们当年插队的地方吗?”昔日的泥巴墙茅草房不见了,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新楼房沿着山坡排列而上,村前的小河有了新砌的护河堤,村中还有新建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灯光球场。除了周围的山以及村中心那一大片曾经劳作过的田还比较熟悉,那巨变的村容村貌让这群当年插队的知青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惊喜!
光阴似箭,一别40多年,当年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和姑娘,如今已两鬓秋霜。
“你……你是黄仁麦大姐吗?”知青康美荣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于是抢上前握住那位老妪的手。“是呀,这么多年你还记得我啊!”瞬间,两双手颤动地握在一起,然后不由自主地拥抱……当年,黄仁麦曾担任纳六村妇女主任,在红色的岁月里带领妇女同胞风风火火地干出了一番业绩。1978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领奖,并到各省参观学习,在当年可谓一大“红人”。尽管黄仁麦老人现已74岁,但知青们对她的音容笑貌还很熟悉。
灯光球场上,知青们经过寻找辨认,一一找到了当年插队寄居的农户主人,双方寒暄几句,双手传递出的热情,让这寒冬的早晨充满了温暖。
“尝尝这刚煮的红薯,再忆苦思甜吧!”知青李科正、李晓明一边接过当年老队长覃继贤妻子递过来的红薯,一边说。一屋人都被这句话逗乐了。
还记得当年,每天天刚蒙蒙亮,在队长“出工啰”的吆喝声中,知青们便与村民们一同下田上山劳动,插田、抢种、抢收、上山开荒种树……在苦辣酸甜中体验知青生活。
1977年,年仅19岁的韦玉清来到纳六,对当地的环境还不大熟悉,白天劳动,傍晚下河洗澡,因下雨河水浑浊,看不清水里情况,他一头跃入河中,撞对了河里的石头,额头被擦破,后到保平卫生院缝了18针。他说,假若河水要是再浅一点、石头再锋利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1979年,他入伍当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如今还能重返纳六参加知青联谊会,他说真的是天大的幸福了!
当年,村里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处处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知青们说,后来无论到哪里,都很难感受到那种质朴的民风,那股浓浓的人情味。正因为经历了那段艰苦的磨炼,使他们在往后的工作中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人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在村文化活动室,金城江区领导致欢迎辞,保平乡负责人介绍了纳六村的发展情况。近年来,纳六村村民通过大力发展林业、甘蔗产业及养殖业,同时,通过外出经商和劳务输出,经济收入不断增长。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150元,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自治区总工会的对口帮扶下,2012年至今,共对该村投入366.4万元资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了村屯道路,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及儿童乐园,修建了护河堤,进行了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临行时,提到村里正在着力打造集农业、生态、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村,知青们表示,将会一如既往地关心纳六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4日,一辆小型普通客车在兰海高速公路南丹段桂黔六寨交警省际卡口春运服务站附近抛锚,车上9人一筹莫展,河池高速交警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推车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