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上网的普及,消费者对手机流量“偷跑”的投诉日渐增多。对此,专业人士建议,作为消费者应注意正确使用和查询流量,作为运营商则应主动对流量超限的消费者进行明确提示,不要在出现费用纠纷被投诉时再着手解决。
“我享受不起、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高额服务”
北京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其此前在单位办理了一款集团套餐,每月100元,包含一定的通话时间和数据流量。“单位和家里都有WIFI,所以我的话费之前每月都在120元上下,但从今年3月份开始,话费突然骤增。”王女士说,“3月的话费要190多元,我当时就给移动客服打了电话,对方说是流量费超额。和此前相比,我没有用手机在使用流量的情况下多干什么啊,这些流量费是怎么产生的呢。无奈之下,我向客服提出,若再出现流量超套餐的情况,请给我停机,我享受不起、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高额服务。”
“很抱歉,目前的技术,我们实现不了您的要求,我们能做的是可以将您超过套餐的流量折合成比较优惠的套餐,减免一定费用。”这是客服给出的解决方案,碍于时间与精力成本,王女士只得接受。
王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解决方案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经过这次事件,作为消费者我有两点想不明白:第一,既然超出套餐流量部分可以折合成优惠的套餐,这样的服务为什么不能在每月生成账单前由移动方面自动完成;第二,流量费的统计标准在哪,运营商不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吧。”
工商局揭示“偷跑”原因
不少消费者都对智能手机“偷跑”流量怨声载道。北京市工商局日前发布消费提示,导致流量“偷跑”的常见原因有:推送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网络连接的基础上,才能检测软件更新以及消息提醒。因此即使没有主动上网,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也会在后台工作,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流量。当智能手机在WIFI信号不稳定和较弱时,有自动搜索并切换到2G或3G网络,继续提供上网服务的功能。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继续使用需要耗费流量的服务时,就可能产生高额的流量费。还有的用户不慎将带病毒的恶意软件下载到手机中,木马程序便会开启Root权限进行后台联网,下载用于恶意推广的软件并同步消耗用户的流量,导致流量“偷跑”。此外,现在很多手机都有云端同步功能,可以帮助使用者将联系人或短信甚至是照片等信息自动备份到云端,但是这样会耗费许多流量。很多运行在用户手机中的游戏软件,功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除了明面上为用户提供的游戏服务之外,往往还会在暗地里搜集用户的机型、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此时,流量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
北京市工商局提示消费者,要安装手机安全类软件,优化自身手机设置,注意彻底退出软件,谨慎勾选“自动更新”,留意软件权限限制。同时,手机下载、安装软件时也须谨慎。有的软件下载可能需要耗费较大的流量,有的软件在安装后,将实时刷新,不知不觉中便会产生较高的流量费用。
(据中国新闻网)
新闻推荐
演员在歌剧《北川兰辉》中表演(5月23日摄)。5月23日晚,为讴歌时代英雄人物兰辉同志而倾力打造的中央歌剧院大型原创歌剧《北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