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的唐崖土司城内的石雕
中国土司遗址4日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三处遗址
联合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在当天会议中一致同意将土司遗址列为世界遗产。会议主席宣布土司遗址成功入选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很多国家代表团成员与中方代表握手表示祝贺。
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播州海龙屯三处遗址。
世界遗产委员会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申遗成功后的发言中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
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童明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土司遗址是发掘出来的土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今后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测与管理,将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必要时对游客采取限制措施,也希望游客能提高对遗产的保护意识,避免给遗址带来破坏。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见证古代中国管理智慧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本次申报的三处遗址为我国规模较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且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28日至7月8日举行,计划在7月3日至5日对36个申遗项目进行审议,并决定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新成员。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国家林业局近日发出进一步规范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开展大熊猫借展活动不能单纯以营利为目的。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