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参观“鱼窝子”
重庆巫溪县宁厂镇衡家涧社区工人街大宁河边,住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叫李湘炀,妻子叫杨余丹。他们就是这家“天然聚宝盆”现在的主人。
怎么发现“鱼窝子”的呢?李湘炀的说法是:20多年前宁厂古镇炸山,炸出了暗河里的小泉眼,不时有零星的鱼儿游出。后来他家房屋建在这里,20多年来一直在零星出鱼。
2012年6月,李湘炀在父亲支持下开挖“鱼泉”,在花费10多万元、挖入房屋底下16米后,再向山体方向挖掘10多米,他们凿开了一个脸盆大的洞,洞里涌出冰凉的阴河水。河水里,冒出了不少鱼儿。
每年3月到9月,是出鱼最频繁的季节。尤其在下雨特别是暴雨之后,那洞里就会流出许多半支筷子长的青色鱼儿,最大不过2两重,因通体肥美,肉嫩骨细,形似油桶,被当地人称作“油棒子”,其味道跟长江常见的“黄辣丁”差不多。
从此,每逢夏天汛期,一条条“油桶子”就从李家的泉眼流出来。李湘炀称,最好时一天可捕到200多斤鱼,差时也有100多斤鱼。但是,其他天气情况下,泉眼里流出的鱼则很少。
有趣的是,谈到鱼泉的来源,老爷子李全昌的说法很有点八卦:几年前一个晚上,他梦中有个神仙说,要他在自家屋子挖个坑儿,坑里肯定有东西蹦出来,帮他家发财致富。
老人坚信这个梦太神奇了,他去跟儿子商量,挖洞。儿子儿媳听了瞪大眼说:“老爸,你老糊涂了吧,这种梦你都信?我昨晚还梦见中了500万彩票呢。”他们不同意。
李全昌坚持要挖。父子俩僵持了好几天。李湘炀之所以反对,主要是不想瞎折腾,他更担心万一“野蛮施工”下去,挖倒了自家房子不说,如殃及邻居,就猫儿吃糍粑——脱不了爪爪。但最终,还是大孝子李湘炀服软了。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李家没有白忙活。有一天早上,李湘炀夫妇“值班”挖坑时惊喜地发现,石缝里涌出四五条鱼儿来,接着,十条、二十条……
李湘炀跑去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老爷子一听吓坏了,他蹦起来,抱住儿子大笑。一家人欣喜若狂。“真的有鱼儿,真有鱼儿呢!快掐掐我,是不是做白日梦?”家里孩子也满街大叫。
刚开始,捞起来的鱼,李家人自己都不敢轻易吃。县林业部门的人来查看后也说,这鱼儿应该是碰巧被挖到了暗河的鱼群通道,从李家的鱼泉里涌出来的。
鱼洞的鱼儿越来越多了,每天都会涌出几十斤。他们赶紧修鱼塘。
消息传开后,万州渔业部门也派人来考察,说这不是一般的鱼儿,是野生的大都为三四两的“云南盘鮈鱼”,当地人叫“油棒子”,市场销售价为80元/斤;还有少量的“哑鱼”(裂腹鱼)、售价为100元/斤。
坐收渔利 邻居效仿也开挖
天上硬是掉馅饼了。附近奉节、巫山、云阳、万县等地的游客听说后纷纷赶来参观,还大袋小袋买走李家的新鲜鱼儿。
2013年5月,央视10套“讲述”栏目剧组从重庆媒体上看到报道后,也赶往巫溪县宁厂镇采访。
2013年7月,央视10套节目以《屋下有宝》播出了这一奇闻,之后,李家更火了,每天到访的人络绎不绝。
从2008年夏天开始,李家挖到鱼泉后就不再做别的,安安心心捞鱼。夏天汛期,他们至少每天要捞60到80公斤。这几年“坐收渔利”,李家发了:装修了房子,换了车子,衣着光鲜,精神也好了……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这宁厂镇地处巫溪县北端深山峡谷,是个千年古镇。宁厂镇因盐而兴,有4000多年的制盐史。今天的镇上只有稀稀落落不足300个居民,多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厂盐场的退休工人,生活拮据。
如今,住在大宁河边的几家居民很羡慕先富起来的李家,羡慕他家的“天然聚宝盆”最睡不着觉的是杜二哥。杜二哥是李家邻居,看到李家坐收“渔”利后,他召集家人,研究李家“成功”的原因。
杜二哥二爸说,20世纪60年代初,在李全昌家目前所处的位置还没修公路,大宁河水在此形成一个回水沱,每逢下暴雨或涨大水,附近渔民就将鱼舀子伸进河水,可舀到数公斤“油棒子”,最热闹时居然能舀到数百公斤“油棒子”。
杜家决定动手,他们在尽量靠近李家的地方开挖。可杜二哥雇佣了20人租了台钻井机挖了两天,一点动静也没有。他们泄气了,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挖下去。
当杜家再次把钻井机火力全开时,李家有点不高兴了。本来两家关系还不错,可现在,两家人互相见面都拉长了脸。
矛盾终于爆发。2010年夏的某天,杜二哥家钻井机轰鸣着开挖,声音特别大。凑巧的是,李家那几天不知为什么鱼儿少了,有时一整天才冒出三四十条。李家认为这是被杜家挖坏了财路。
一天晚上,喝了半斤白酒的李湘炀跑到杜二哥家,表明态度,大意是说杜家没必要再坚持挖下去了,继续挖也是无用功,还说:“这叫财运,是你屋头的鱼,到哪也跑不脱的。”泥巴浆糊了一身的杜二哥本来因为没挖到鱼洞,生着闷气,见李湘炀上门“挑事”,就把满腔的怨气发在了对方身上,“我在自家屋头挖,哪里惹你啦?出去!”李湘炀也没好气,和杜二哥吵起来。眼看就要动手,幸好镇上派出所的人赶来,双方才罢手。
没想到,没过几天,李家内部也开战了。
夏天是汛期,李家新挖的鱼洞里冒出的鱼儿非常多,有时一天甚至可以达到110斤。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来宁厂镇李家看稀奇。李湘炀灵机一动,他在家长会上提出,向每一位参观者收取5元门票。
这一建议,遭到老爸李全昌的反对。李全昌是个传统的人,平时经常为镇上的居民做好事。之前,他还去白鹿镇找到一个王半仙看八卦,王半仙闭眼掐指算了算,说门票钱不能收,犯忌,人家大老远跑来看你家的鱼洞,是沾你们的喜气,如果收钱,那“喜气”就会被灶王爷收走,鱼儿也会越来越少。
父子俩为这事杠上了。结果,家庭会上投票,儿子以多一票险胜。此后,李湘炀就每天在门口摆个板凳,安排人值班,门票5元。
奇怪的是,自从收了门票,鱼洞里冒出的鱼就时多时少了。李全昌认为这是被灶王爷收走了财气,他跟儿子说不许再收钱了。父子俩又一个月互不理睬。老头子去找镇上的朋友喝闷酒,但大伙都不怎么理他。
烦恼不断 族人邻居渐疏远
李家祖孙三代都是宁厂盐厂的工人,20世纪90年代盐厂垮了,老爷子每月退休费只有五六百元,李湘炀夫妇以前是帮人开车运煤的,一个月挣不到两千。但现在,他们靠捞鱼每年就至少有三十万元收入。
有钱了,李湘炀夫妇开始考虑改善一下生活,他们计划在重庆市中区买一套房子,还想给孩子在县城请个外语教师,再物色个好的大学……
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借钱的人登门而来。
最先来借钱的,是住在9公里外大河乡的幺爸,也就是李全昌的小弟弟。李幺爸以前在李湘炀读书时帮他交过学费,还带他去恩施、竹溪和神龙架跑过药材生意。李幺爸在李全昌患胆结石时,还拿钱替他缴过医药费。现在哥哥家摇身一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他当然很高兴:“借我10万,买辆皮卡车跑货运。”
李全昌同意借钱,但遭到儿媳妇和娘家人的反对。为这事,老爷子和儿媳妇吵了好几架。儿子夹在中间很为难。最后,象征性地给幺爸送了一万元。但幺爸并不满意,嘟囔着说这是“打发叫花子”。
李幺爸回去后,把这事给家族的人一说,大家本来觉得这家人发财了闷起不开腔,没一点表示。逢年过节,都不来往了。
那段时间,几个女人家喜欢坐在河边嗑瓜子“忆苦思甜”。她们调侃说,李家原来穷得裤儿都穿不起,这几年靠“鱼窝子”“捞”了30万,有的说捞了70万,有的说捞了120万……但不管捞了多少钱,李家反正是捞了个“铁公鸡”的名声。
镇上一位姓赵的干部,以前跟李家的人有一面之交,也在一些事情上关照过老李。一天,赵干部上门来,说借8万元。这一次,是儿子同意借钱,但他媳妇和父亲坚决不干。以后,赵干部对他们也不爽了。
2011年放暑假前,孩子就读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带着一叠书籍来到李家,说是给孩子准备的课外书籍,她还讲了许多人生道理,并一再表扬孩子很乖很聪明。末了,女教师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家……想在城里买套房子,可是手头有点紧,你们看,能不能借15万给我,我在明年底还给你们。”
好说歹说,李家借了3万元给她。女教师还是有些不高兴。
李家现在朋友少了,家族的人也大多疏离。家庭内部,也经常因“有钱”闹出不少纠纷。为此,李全昌老人常闷闷不乐。儿子和儿媳说,以前一家人和亲戚朋友礼尚往来,孩子们互相走动玩耍,下河游泳,现在呢,好像有一堵墙横在自家和远亲近邻之间了,很多事情再也回不去了。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李湘炀夫妇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已拿出几万元给镇上养老院买了空调、厨房用具和图书,再打算出资把河边的石梯、河上的木桥修一下。前几年,他们去找杜二哥喝了酒,一本正经和他们研究联合开发的事,两家人和好如初。前不久,他们还筹了200万元建了个农家乐,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至于家族内部的误会,他相信,总有机会消除的。(文中人物为化名)□资 博
核心提示
重庆巫溪县宁厂镇一户人家姓李,男主人受家父“梦境”指点,在自家厨房开挖一个脸盆大的坑,一番坚持不懈,果真挖出了“鱼窝子”,从此,每天从坑里冒出几十上百斤鱼。此事经央视报道后,轰动全国。
挖到“鱼窝子”后,李家坐地生财,靠卖鱼慢慢变得富有。然而,“坐收渔利”不久,意外接连发生:邻里关系变得尴尬,家族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一连串的麻烦接踵而至……
新闻推荐
作者:刘若英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内容推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