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100多斤重的中华鲟吗?”前几日,记者在泾县丁家桥镇采访时,同行的宣传干事无意间问起这样一个问题。见记者摇了摇头,他二话不说便带着记者来到了官庄村的一个中华鲟养殖基地,称要让大家见识一下村里的“鲟鱼大王”。
在村里转了几个弯,记者终于来到了一处相对僻静的场地。走进大门,只见一片宽敞的水域即刻映入眼帘,再走近仔细一瞧,水面被隔成了一块块小池子。
“今天池子里的水有点混,所以看不清。”正在水池边转悠时,养殖基地负责人——宣传干事口中的“鲟鱼大王”李宝忠走了过来,他告诉记者,如果池水清澈的话,很容易看到中华鲟在水里游来游去。
今年43岁的李宝忠来自江苏淮安,从1997年就开始养殖中华鲟。“鲟鱼有‘水中熊猫\’、‘水中活化石\’的称号,在中国尤以中华鲟最为出名。”李宝忠介绍说,2008年前后中华鲟市场价能卖到500多元钱一斤,但后来随着国家允许私人养殖中华鲟后,价格就走了下坡路。
“这里的水好!”谈到为何到泾县养殖中华鲟,李宝忠如是回答。他解释道,养殖中华鲟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水源溶氧高,还需要水温低,于是自己在朋友的介绍下一路寻找,最终把养殖基地选在了泾县丁家桥镇官庄村。“更重要的一个条件是,附近有个南瓜山水电站,能保证鱼塘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2012年5月起,在前后用了半年时间挖好鱼塘的基础上,李宝忠紧接着将水池化整为零,把大鱼塘分割开来,建起了70多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小池子。“到2012年底鱼塘才基本成型,加上办公用房在一起,整个养殖基地占地约89亩。”李宝忠说。
养殖基地建成不久,李宝忠的心情就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水淋得凉了半截。2013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阴雨天造成上游大坝“水满为患”,正当李宝忠想着应对办法时,大坝突然开闸放水,这让鱼塘不可避免地遭了秧。“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是7月5日,当时鱼塘里的中华鲟死得死、跑得跑,总共损失了将近100多万元。”李宝忠回忆说。
无独有偶。2014年的汛期,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再一次让李宝忠的鱼塘承受了巨大损失。由于上游的水太大太急,还没等李宝忠采取补救措施,鱼塘瞬间“乱成了一锅粥”。“水池里的水涨得太快了,成鱼和鱼苗全都混到了一起。”李宝忠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光把死鱼拉出去填埋就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谈到这两次受灾,李宝忠坦言,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对山区洪水发生的特点没摸透,另一方面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好在这并没有让他信心受损:“今后我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在管理上多下工夫,争取带动周边一些村民共同致富。”谈及打算,李宝忠这样表示。
100多斤重的中华鲟。本报记者叶竞文 摄
新闻推荐
根据公安部安排,1月15日,来自西藏自治区定结等县的5名民警在泾县公安局的跟班作业学习圆满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泾县公安局对西藏学员进行一对一培训,重点帮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