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家住上海的刘积安报名支援安徽农业建设来到郎溪。由于当地缺乏师资,他被借调到该县十字镇小学任教并于三年后转为正式教师,1962年后调至梅渚中心小学教授语文直至退休。
刘积安因身体等方面原因,终身未娶。当时,刘老师在学校学历最高,工资最高,但极为节俭,一把藤椅用了四十多年,衣服鞋子只要不坏就一直穿,棉被上的补丁多达几十个。家中一切家务都会做,他勤俭持家,节俭程度超乎人们想象。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几十年如一日地这样重复着;穿的衣服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他的一件蓝布外衣,穿了十几年,颜色已泛白,用手指稍一用力,就会戳破。他还学会了织毛衣、织袜子等。他的生活用具,可谓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家中除了必备餐具外,只有年代已久的一床一桌一椅一箱和一台老式电视机。
他虽然对自己“抠门”,却一直乐于助人。1990年,出于办学需要,梅渚小学决定集资建设教学楼。他听说这事后,不仅主动捐出500元,相当于他当时三个月的工资,还积极倡议募捐,已经58岁的刘老师和两位同事冒着酷暑,一户一户跑企业、单位。学校说要给他们每人买一顶草帽、一瓶水,被他婉拒,“我们在向社会筹资,怎么能占用公款来买草帽呢!”学校安排他接受外地所捐款项,他不仅每一笔都记得清楚,还认真地给每一位捐款人回复感谢信。
老人退休后,本打算回上海养老,按照政策规定,凡是当地户口,月工资低于2600元即可享受每月100元的补助,在上海的亲人便帮他申请了这项补助,但最后老人决定留在郎溪。拿到上海市的补助卡后,他坚决不要,将卡和一封信一并寄给了上海市静安区区委,信上说:“本人虽户口在上海,但不常住,愿将补助捐给当地政府。”
早在老人还没有退休的时候,就有人问他:“你工资这么高,不吃不花,省下来干吗?”老人当时就回答:“我一辈子对国家、社会没什么贡献,将全部积蓄捐给公益事业。”老人将自己毕生积蓄的10多万元钱捐给梅渚小学,用于帮助贫困儿童。2014年6月8日上午,刘积安老师在宣城和平医院辞世。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心愿:将遗体捐献给安徽皖南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市文明办)
新闻推荐
8月中旬,年近七旬的张大爷,因为轻信网上卖药的广告,汇款到湖北购买抗癌的保健品,结果前前后后汇款近5000元,对方却玩起了失踪的把戏。究竟是什么样的骗局,让一位七旬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