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被称为“假期月”,多个长短假期接踵而至。然而,让期盼“说走就走”的人们失望的,是“说涨就涨”的景区门票价格。据报道,多个国家4A、5A级景区传出涨价的消息,而不少热门景点的门票价格甚至任性狂飙了三四成。每到“禁涨令”解禁的年份,景区便纷纷按捺不住涨价冲动,出路究竟在哪里?
实事求是地讲,随着管理成本的提升,改造、维护总要花费真金白银,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适度涨价应被理解。可是,与迪士尼乐园不同,很多名胜古迹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老百姓向往已久,供需的不对称造成了天然垄断。对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把涨价的理由摆到桌面上,经得起大家推敲,不走过场地多实地听听民众的声音,并把这声音转化为决策的依据。
另一方面,再强的监管下,垄断者也总有涨价的冲动——何况其处在绝对的强势地位。对此,批评的同时不妨换一换脑筋,看看能不能适当引入市朝的机制。比如,北京郊区某景区的门票价格不菲,但实行的是与酒店住宿联票制。也就是说,游客在网上预订并支付酒店住宿费时,其中就包含了景区门票。同时,由于该景区附近酒店众多,可选的余地很大,酒店之间无论服务还是价格的竞争都较为激烈,门票价格自然在其中也可“被选择”。换个角度看,这种“二次市朝的选择机制,让酒店消化了部分门票的涨价因素,这对消费者来说有一定的利好因素。
当然,这种辅助性的市朝,还处于探索阶段,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尚待观察。公益性的目标,市朝的手段,已被证明在一些领域是可以适度运用的。但无论如何,景区与消费者不平衡的跷跷板上,必须放上政府的监管、市场的助力,凭此来尽量地平衡双方力量,实现多方共赢。
景区管理的混乱、格调的单一,以及导游行业的种种“黑吃黑”,这令不少人“开心去、伤心归”。中国旅游业到了从野蛮生长走向追求品质的关键时刻,既能够拉动经济、促进地方发展,又能让民众感到物有所值,“两只手”的互补须臾不能松。当这一切都能在法治经济的轨道上前行时,景区的任性与民众的吐槽或许才会真正终结。
新闻推荐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 要求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细化制定了14条具体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