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不是书橱。柜者,小,有盖或有屉或有门,收藏也;橱者,大,有门有格,陈放也。我家不是书香门第,只有一柜书。这一柜书是我爷爷留下的,在他睡过的那个幽暗的房间里摆着。后来我们用这个房间时把它当成床头柜。朱漆斑驳,很不起眼。睡觉前把脱下的衣服堆在上面。
这个柜子是封闭的立方体,有一个盖,为保持平面,盖子几乎嵌在凹槽里,没有钮,没有拉环,铆着一小块四方形铜铁皮,像是锁的装置。我用指甲抠着铜铁皮把沉重的盖子揭起,每次都颤巍巍的、忍受指甲要劈开的危险和疼痛。后来借助螺丝刀之类的工具撬开盖子。明知道里面装的是书,但这种行为却有破坏和发现宝藏的感觉。儿童的好奇体现在不断打开寻常的封闭空间,希求发现意外的东西——存于他们幻想中的东西。一个东西被藏起来就会赋予它一种神秘感,书籍最早给我这种印象,直到如今我手不释卷的习惯可能源自小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书柜的那个刹那。
我认为培养儿童要从他的兴趣着手。那么兴趣何以发生?兴趣来自神秘感,有意把一些东西藏起来或归入禁忌——少有人不对宝藏感兴趣的;书籍、影片以致思想越禁越是广泛传播——要让孩子感兴趣就要让他欲求不得,然而又留下一线玄机,使他“侥幸”亲自发现和破坏的机会。逼迫孩子看书和练琴往往收不到好效果,你只要把书和琴郑重地锁进书柜和密室,贴上“勿动”的警告,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这些东西便散发出魔力,极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爱好。
书柜里有爷爷的藏书,有小叔小姑的课本。我小时候无数次撬开书柜,随意翻书,至今仍记得书中的插画,幻化为身临其境的场景;西顿的动物故事《狼王洛波》,引发我对动物的喜爱与崇敬;断断续续翻阅《红楼梦》,人物可亲可近,儿女情长,心中从此景仰至真至纯的女儿性。
每逢“六月六,晒龙袍”。这一天,父母把家里所有衣物都抱出来晒霉,红红绿绿铺了一地。当然也晒书,书柜被抬出来,倒空,那些书一下子暴露在阳光里。这一天我比较振奋,平时家里是我探险的乐园,却仍然会惊讶于有这么多的“零头碎脑”,有的书也是第一次看见。
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不识字,年年晒书,他们却从来不丢弃一本书。也许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和深藏心中的梦想,才是诱发我兴趣的开始吧?
(选自十八巷论坛)
新闻推荐
8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再度下滑3.39%,这是继6月份后车市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销量榜前十名车企六成出现下滑,而且集中为合资车企。在这片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