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故事流传千年,妇孺皆知。今天,重拾这个话题,有老生常谈之嫌。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老生常谈”偏偏与我们不期而遇,让我们避之不及,不得不“老调重弹”。
据报道,家住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前进路的68岁退休教师蔡华最近因6岁半孙子上学一事与家人在“明争暗斗”:他希望孙子直接上初中,因为在他看来,由于他亲自“授课”,孙子小学学业已全部完成;而家里其他人都不赞成蔡华的做法。于是蔡华决定孤注一掷,跑了许多部门想让孙子上初中,但都没有办法落实。
一时间,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不可否认,天分不同,后天个人努力与教育培养等投入不同,孩子之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是会有差异的。一些人会误以为,这孩子是个天才,甚至怀疑其是神童。
但是,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掌握了实际学业,并不等于就不需要再上小学,而直接上初中了。一者,我们目前显然没有类似的“6级跳”的特殊对待政策,二者,也不附合科学理念。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概念和知识提前学无异于拔苗助长,而孩子需要的是“慢成长”。华东师大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龙年表示,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有个著名的守恒概念实验:拿容量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中——一个是矮胖的杯子,一个是细长的杯子。4岁左右的孩子会回答细长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高度更高,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体积守恒的概念。但随着年龄增大,儿童就会形成体积守恒概念。因此,6岁的孩子再聪明、再勤奋,也未必真的能够一下子接受初中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比如在小学阶段,孩子一般只接受数学、语文与简单外语等几门学科,6岁的孩子可能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但到了初中,除了以上三门之外,还要增加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等诸多课程,6岁的孩子未必能够应付得了,对孩子的心智等成长未必有利。
教育是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但教育的意义又明显绝不止于此。
我很赞同一些人的说法:“小学不光只是学知识,是打基础的阶段,很多知识需要反复复习和巩固,基础不打牢怎么上初中?不是说会了就行了的,会读看得懂,和会做题能灵活运用是两码事。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与他人相处的道理,要学习与掌握最起码的团结同学、相互配合、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等精神。如果仅将学习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目的,其所教育出来的,难免是一个高份低能的学习机器。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要培养一个具有正常人格的人,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对于少数智力水平超前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提前高考、提前上大学,名校招收少年生也无可厚非。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遵行普通的教育规律,让孩子从1年级开始学,他会比别的孩子学得更轻松,掌握知识也会更牢固,不见得从一年级开始学就是件坏事。孩子上学还是应该按部就班,不应拔苗助长。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10月16日电
记者从广铁集团获悉,因广茂铁路西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被一艘吸沙船撞击,截至16日1时已有58趟经行该铁路的列车被迫改道。专家组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