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费、路灯电费不收了,村民打印办证材料不要钱了,村民幸福院也无偿提供开水冷气了,连教绩优秀的村小教师也得了奖励了……”56岁的朱敦业是江塘乡大塘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大塘中心村的一名住户,对于近年来村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村里派送的“大红包”,他最有感触。而这些好事,完全得益于该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
近两年来,大塘村立足区位优势,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发展服务经济、投资创办实体”的思路,在村两委干部带头创业示范下,逐步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大跨越。目前,该村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生态农业、林业、油茶开发公司各1个,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5%以上,村级年集体收入17万元。
以盘活资产资源为“敲门砖”
大塘村由原大塘、安山两村合并而成,老村部、老校舍和村级集体土地、水面等一度闲置很长时间。村两委决定以盘活资产资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突破口,整合集体所有的旧村部、校舍、厂房等闲置不动产和山水林地资源,并通过依法改造、发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每年收取租金,力争实现集体得收入、村民得实惠、承包户得效益。为此,该村将改造后的旧村址、村沿街店面房共18间向外出租,年收益2万元,同时将原安山小学校舍重新改造,用于蘑菇菌种培育用房,以入股方式参与蘑菇生产,实现集体资产在保值中增值,并形成连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进一步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该村还将村级集体土地(来兴湖)300亩,租赁给来兴湖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租金收益达4.8万元;将原安山近70亩林场、10余亩耕地租赁给安山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年租金0.8万元;原安山小学通过土地置换,开垦耕地20余亩,流转给俊杰农民专业合作社,年获流转金0.9万元。“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将集体资源向资产转变,这为大塘村的加快发展掘得了‘第一桶金\’。”该村党总支书记汪玉平说。
以发展服务经济为“助推器”
据介绍,大塘村共有耕地面积4900亩,林地3900亩,水面约1000亩,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为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村里创办了日兴养殖农民专业合社,由汪玉平担任理事长,组织社员从事畜禽、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收购、运输、包装、销售社员生产的产品,为社员提供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及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服务。
为解决社员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板问题,该村又发动成立了扶贫合作社,开展社内资金互助,为社员户扩大生产养殖规模解了不少燃眉之急。目前,扶贫合作社总资金达1058万元,2014年创利65万元,归合作社全体成员所有。该村以合作社名义开设了生产资料门市部,为全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供应生产资料、培训生产技术、提供病虫害防治信息,还为全村养殖户提供饲料统一供应等经营性服务,年获利6万余元,归村集体所有。“发展资金社员已无忧,我们再把生产配套服务搞上去,让社员无愁。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依托,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还增强了村民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决心,都觉得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甘振德如是说。
以投资创办实体为“新引擎”
走进原高堰小学校园内,只见一名工人正在拌料,其他工人在从湖北随县来的技术员习宗保的指导下,正在接种室、菌种室和养菌室等场地忙活。
在充分挖掘资产资源潜能、做大做强服务经济的同时,该村两委逐渐意识到还必须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才能真正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才可能着力推动村级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为此,村两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深入思考,统一思想,决定由村两委成员出资24万元,村以场地投资的形式投入6万元,成立日兴菌业公司,与同样出资30万元的该乡毕岭村食用菌种植大户刘什敏合作发展架子菇种植。“3万个菌棒的计划已完成近八成,最快10月份就能长出鲜菇,产生效益。”公司负责人刘什敏说,“一个菌棒能产鲜菇约3斤,毛收入为20元左右。”
“只有通过技术来发展、来富农,才能真正拔除穷根。如果这批食用菌种植获得成功,下一批将发展到10万个菌棒,并分发给农户培育管理。”据甘振德介绍,该村95%的土地已经流转给大户了,而这东西也适合老年劳力干,只要技术和销售等环节服务到位,一家管理2000个菌棒是没问题的,而且也带动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不发展集体经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就没有后劲;没有集体经济,办任何事都向群众伸手,党组织在群众心中就缺乏影响力和向心力。只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妥善化解村级债务,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也才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与发展。”谈起近两年村两委坚定不移、齐心聚力发展集体经济,汪玉平感触颇深,“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锻造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心骨\’,以为民谋利聚民心为落脚点,不断凝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合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出符合村情、具有鲜明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潘茂仁周盛国本报记者陈开明)
新闻推荐
杨大璞寒冬腊月,水冷草枯。县关工委的几位老人们却怎么也坐不住,惦记着全县100多位孤儿。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怎样呢?有辍学的吗?有因监护人的变化而外出流浪的吗?有御寒棉衣吗?过年了,当他们看到别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