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个重大利好。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26日召开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义务教育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给义务教育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目前,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0万所,在校生达1.38亿人,在各级教育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呈现点多面广量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等特点。
“两免一补”经费可携带
有利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
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乡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推进教育经费可携带,学生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国家都会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足额安排补助。它通过制度机制设计,把城乡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投入标准、中央与地方经费的分担比例确定下来。
王定华表示,新机制实施之后,主要受益群体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寄宿制学生、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特殊教育的学生。“受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294.73万人,实行‘两免一补\’的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学生到哪里钱就到哪里,这对迁入地城市接收随迁子女是个鼓励。”
推进立法修法
治理校外培训
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总负责人、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城市学校“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仍然严重,过多的校外培训增加了学生负担。
王定华表示,对于校外培训的治理要打组合拳,单一办法难以奏效。首先,需要转变家长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不是说在儿童时代学得越多越好,如果知识增多的同时,兴趣泯灭了,对孩子成长并不利。”
“二是要禁止教师参与校外培训,公办学校在职教师不得到校外培训结构任职任教。对此,教育部有明确禁令。”
王定华表示,要有效治理校外培训,还可以采取不认同补习班证书、推广好的经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自律、推进法制建设等措施。
“对于法律上的一些空白,我们正在推进立法修法。”王定华说。
治理“择校热”
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对于一些城市存在的“择校热”现象,出席发布会的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表示,主要还是因为供需矛盾造成的,大家希望进入优质学校,但优质学校不足。
陶西平指出,我们应该在供给方面多想办法,提供更多优质学校。“在上海,小学和初中阶段,公办学校保基本,民办学校提供选择,这样就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
修订中小学场地标准
最近,安徽、河南、江苏、上海的学校相继发生“毒跑道”事件。
对此,王定华表示,教育部对塑胶跑道有明确要求,教育部在2005年,就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场地的标准,对运动场地铺设面层的技术都有要求。“当然,这个标准有些地方没有完全执行,而且情况又有些新的变化,教育部正在修订完善这个‘国标\’。”
王定华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采取应对措施: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和群众反映的“有毒跑道”进行认真调查和核实,并向社会公布调查和核实结果;二是对有质疑的场地和设施,要立即停用,并寻求专业机构进行测检,根据检测结果再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对正在或即将建设的运动场地,将即时提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主动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四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绝不手软。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记者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到2020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基本建成城际交通网络,相邻核心城市之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