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有些恻然。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据此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方孝标已过世,并未深究,只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赠给“流人”吴兆骞的诗句,反映了关内人特别是清代江南文人对宁古塔的想象。
宁古塔最大的考验是寒冷,吴兆骞曾这样描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为何又称“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6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当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首选宁古塔呢?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顺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有功于朝廷,下诏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据《中国新闻周刊》)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
罗
沙
王
茜)记者21日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