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耳闻目睹了一些学校对图书管理的改革:将大量的书籍“请”出图书室,摆在教室走廊、休闲书吧甚至校园长廊,供学生闲暇时翻阅——校园顿添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
和那些学校领导交谈,他们几乎都无不感慨地说:“再不翻出来,这些书都发霉了!”“尽量摆出来让学生读,哪怕学生偷走一些,也达到了他们阅读的目的。”
我佩服这些学校的大胆改革,为他们“打造书香校园”、“为了学生的阅读”点赞。但不加管理,任由学生拿走还声称“达到目的”的极端做法我如鲠在喉,不敢苟同。
由于教学的应试化与读书的功利性,加上电脑、手机等电子读物盛行,学生手捧课外书籍,静心阅读的现象少了。许多教育行家心存忧思,千方百计鼓励学生接近书籍,吸取营养,这是拯救阅读的善举。但不惜学生“偷走一些”书籍的代价,又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
西汉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不仅可以增长才干,更在于哺育灵魂,培养学生远离邪恶与低俗、追求善良与高尚的品质。此两种读书功能都不可偏废。教育无小事。学校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地方,更应关注学生优良品格的养成。学校以学生增长才干为目的,改革学生的读书方式,并主动牺牲读书的教育功能,学校期待达到的将是怎样的目的呢?把书籍摆出来,疏于管理,还声称任由学生拿走,无异于引诱学生上钩。这样的教育简直是“南辕北辙”啊!
通过读书,让书籍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智慧,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读书的多种功能中,“净化灵魂”永远摆在第一位。高尚的人格应该远离“偷”、“占”等字眼。旧时的所谓“窃书不算偷”只是对读书人的辛辣讽刺。
学校的借书方式需要改革,一切改革都应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可行的。学校在摆放书籍时可以先做好分类,规定哪些书籍学生可以借走,哪些只能就地阅读,读后放回原处。借书时要做好登记,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一句话,书是大家的,需要大家的爱护与管理。学生借书是需要有监督的,只是自律成分强化了。学校图书是需要管理的,只是管理的方式灵活了,借书的手续简便了,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们期待,通过改革,学校的书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不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闻推荐
□黄绍碧(田林)
文/图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自从6月15日离开武林之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