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游热的到来,让人们看到,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老百姓,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还完成了消费理念和消费趋势的更新与升级,人们开始为了更高品质的生活舍得花钱了,这在刚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的中国来说,消费将释放的经济拉动力,出乎意料般的前途无量。
第二,持续不断的游客海外“爆买”,让人们看到,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应对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更具人性化的服务这一快速发展的“消费升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市场以活生生的现实证明:我国经济仍面临着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仍需加快解决。
第三,从发展的眼光看,差距也是一种潜力。在世界百年一遇的经济困难面前,中国经济有着更大的潜力和回旋之余地。
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的景象已经深刻地说明了这些问题:
观察中国游客出境游“扫货”的对象你会发现,不仅有手表、衣服等高端奢侈品,还有化妆品、保健药品、厨房用品、儿童玩具、马桶盖日常用品。这些产品国内没有吗?其实消费者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国外产品的设计新、功能全、质量好,即便价格略高也愿意买。
再看国内旅游市场的投诉情况,途牛旅游网、同程旅游等OTA发布的2016年春节出游投诉特点显示:退款纠纷频发是春节假期投诉最为显著的特点,50%的假期投诉均涉及退款纠纷;虚假宣传也是假期投诉的主要内容;旅游体验差。
由此可见,人们消费升级的速度已经明显快于国内消费产业升级的速度。
于是,供需结构改革浮出了水面。必须继续从供需两端发力,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把市场潜力变为增长实力,为中国经济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具体到新的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显然处于变革的首当其冲的位置。
去年底,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实现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三十多年来,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空前加大,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例如,过去我们居民建房子,不会考虑到旅游景观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搞景区开发,也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设只是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两重天”的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国家旅游局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这也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更是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新闻推荐
◇记者 金振华 特约记者 冯忠海鑫报讯 2月26日,城关公安分局召开2016年公安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城关警方今年将继续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