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清明节、“三月三”等民俗节日期间,由于高温干旱天气持续时间长,火险等级较高,群众扫墓时间又比较集中,形成野外用火高峰期,出现了森林火灾爆发式发生。一时间,改变传统祭扫方式,实行文明祭祀,不烧香、不烧纸、不点蜡烛、不燃放鞭炮等,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转眼间,清明节又即将到来,笔者走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试图了解他们对清明节祭祀的一些看法。
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时下“60后”、“70后”及老一辈人大多还是遵循传统祭拜方式,亲自到祖先的坟前修整杂草、摆放祭品、上香、燃烛、烧纸,最后还会燃放鞭炮。而更多的年轻人在清明祭祀上则有了新的观念。
说起清明节的祭祀方式,1962年出生的张大伯告诉笔者,每年的清明节他们全家都会上山祭拜,现在腿脚不方便了,自己就会在家里祭拜,但是会要求子孙们上山祭拜。谈到对清明节祭祀的看法时,张大伯说:“祭祀祖先不仅仅只在清明节的时候才想要祭拜,上山扫墓不仅是对先人的祭奠,更多的是一种家庭观念的教育,通过亲自上山祭拜,让子孙们体会到血缘宗亲的紧密联系,也能够增加家族的凝聚力。”张大伯说。
“70后”的王先生表示:“清明节上山祭祖一直是家里的传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清明节祭祀对于王先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他告诉笔者,“我小时候就跟着父母清明节上山祭祖,崎岖的山路让我学会了坚持。而现在,我也会带着我的女儿清明节上山祭祖,继续走走那些崎岖的山路,也想让女儿学会坚持,学着克服困难。”
在古时,放风筝是清明节期间的一种祭祀活动。“80后”的李女士告诉笔者:“在老家(云南),很多人都会在清明节那天放风筝,自己制作纸糊的风筝,然后把一些灾病写在风筝面上,等风筝飞高了,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留下平安幸福。”
如今,文明祭祀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文明祭祀主张运用互联网的方式,记载先人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信息,祭祀方式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其中的诚意不仅毋庸置疑,而且更能体现出祭祀的本质——追思先人、教育后人。
“90后”的大二学生小何告诉笔者:“通过网上祭拜的方式挺好的,方便、低碳、环保,为我们这种不能回家祭拜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寄托的平台,不用在学校和家来回奔波,又能祭奠先人,‘文明祭祀\’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00后”的小学生梁梓芯说:“现在的社交工具那么发达,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祭奠祖先,可以申请一个QQ号,只要想祭拜祖先了就去空间里留言,这样也可以表达我对祖先们的尊敬,而且很方便,随时随地,只要有手机就可以。”
新闻推荐
何 炅
4月8日晚,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四季落下帷幕。总决赛现场直播主持人只有何炅,但老道的他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