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贴缝、复原、倒模、上色……复活东汉陶马头,拼出西汉陶钫。16年来,市文博系统文物修复师巩三穿越时空,孤独地“对话”一件件稀世文物,经他的手修复的文物已经超过1000多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修复后,被评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
□ 本报记者 彭雪 实习生 韦博 赵灵凤 文/图
文物修复工序复杂
走进巩三的办公室,穿着白大褂的他正在“手术台”上修复文物。屋子里,是一堆又一堆的破损陶片,工作台上放着破损的文物编钟、编磬等。
巩三正在为一件编钟用石膏贴裂缝。他告诉记者,这是永兴双包山二号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手上的编钟,由于破损度严重,需要经过认真仔细地清洗。巩三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讲述了文物修复的过程。首先用清水清洗掉附在文物表面的泥土,如果泥土附着力强,则需要将文物放置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若文物在之前被人用胶水黏合过,需要用刀片或者化学试剂进行胶水清理。第二步就是贴缝黏接,这是文物修复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需将碎片茬口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窍门是先大块后小块,先局部后整体进行拼接,文物原本模样呈现出来后,先用胶带将文物固定,再将胶水灌注到缝隙处。文物黏合后,有些地方尚有残缺,需要用石膏打样填平,再用材料混合,根据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补缺。上色是最后一步,需要修复师用手绘的方式将色彩描上去,这道工序非常考验修复师的美术功底。
牛刀小试修复商周文物
虽然巩三的修复技术颇受好评,但他却是半路出家。
1996年,巩三进入市博物馆工作。次年,被派到重庆支援北京大学在山峡库区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新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每天晚上回到驻地,只能面对眼前的一件件出土文物发呆。有天晚上,他看到旁边的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顿时来了兴趣,随手拿起当天刚出土的一堆破损文物碎片,学着修复师拼接起来。没想到,不到半小时,他拼出一只六角杯。巩三把自己的“杰作”捧到修复师面前,竟得了首肯。初试成功让巩三欣喜不已,也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只要有时间,巩三就呆在修复师身边,在成堆的碎片中进行文物拼接,偷偷学习修复技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走上文物修复的道路,成为绵阳市文博系统唯一的文物修复师。
半路出家成专业人士
这次任务完成后,巩三回到绵阳,开始了文物修复的研究,一旦有空,他就躲在办公室里拼接、粘补,恶补历史知识。2000年,巩三正式成为绵阳文博系统的专业文物修复师。
2001年,绵阳博物馆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承担三峡水库淹没区内酆都、云阳两县的12个项目的考古发掘。这一次,巩三以考古队员和文物修复师的双重身份随队前往。
这次出行,给巩三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几个月时间,巩三掌握了文物修复的基本诀窍,已经能独立完成文物修复工作。
精湛“手术”还原陶马头
如今,巩三的文物修复生涯已经整整16年了。在这16年间,绵阳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很文物出土时“惨不忍睹”,经过他的巧手修复后,被评定为国家三级、二级文物。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修复的一件陶马头。
这件陶马头出土于上世纪90年代河边镇九龙山汉墓群。2004年,巩三对这件形制精美的陶马头进行修复,由于出土类似文物很少,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在修复时,由于出土时间较长,很多碎片断口吻合度不高,巩三在办公室里用了足足一周时间,翻来覆去地拼接。在完成第一道工序后,再用胶水粘接,等胶水干了,再进行接缝修补,上色着旧。一周后,“病休”多年的东汉陶马头终于恢复了原来的“健康”。后来,这件修复的作品和他修复的汉代陶鹅,同时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二级文物。
历时半年拼出西汉陶钫
让巩三记忆犹新的,还有对高新区松林坡西汉墓中出土的两件陶钫的修复。当时,这个出土的墓葬群有多个重大发现,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省市文物部门要求尽快修复受损文物。
巩三立即着手陶钫的修复。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物出土时均已破损,碎片混在一堆,巩三从600多块黄豆般大小的碎片中“拼出”陶钫。为了寻找一块陶坊中部的碎片,他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为了拼出陶钫,他常常看着碎片,一呆就是一天,甚至睡梦中都在“拼图”。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半年,他终于恢复了这两件西汉珍宝的“容貌”。
修复文物要成全才
巩三告诉记者,文物修复师不仅要懂技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绘画、文字功底。
文物修复对于知识储备要求很高,一件文物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该用什么样的化学试剂来最佳修复文物,这些都需要慢慢学习。虽然文物修复是一个技术活,但除眼力、耐性与细心外,知识和灵感,也是重要因素。现在,但凡有需要修复的文物,他只要用眼看、手掐、指弹等几步工序,就能判断出器物的火候,以此判定是否需要加固。
巩三脑子里不仅装着各种各样的文物器形,甚至还有数以万计的文物碎片。每当修复一件文物,他总是根据资料和经验,默记器物的形状,对所有的碎片形状进行比较,记住形状,以便修复时准确地拼接。
文物修复讲究一气呵成。在粘接之后,需要对器物进行正形,如果胶水干了而没进行正形的话,就会造成文物错位。更关键的是,文物修复的灵感出来了,如果突然中止的话,第二天可能得从头再来。正因为如此,巩三很多时候总是在下班时间过去几小时后才走出办公室。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有任何抱怨。”巩三说,在外人眼里,他的工作是枯燥的,但他却乐在其中,“每修复一件文物就是修复一段历史,供研究、展览所需,实现文物应有的价值”。
巩三
新闻推荐
比赛现场本报讯(唐红记者安峥文/图)昨(24)日,2016年中国舟钓公开赛(四川安县站)在安县白水湖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85名选手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成都的钓手李阜东以合计重5.2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