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曝江苏连云港市一市民“去医院看病,发现医生写的病历和处方上的字潦草难认!”的消息再次引发网民集体吐槽。近年来,全国多地曝出医生书写病历潦草随意,甚至酷似“天书”,让患者捉摸不透。
“天书病历”难绝,有医生表示是出于无奈。但如网民所说:“工作忙就可以胡乱地书写吗?如果医生连写病历都缺乏耐心,那问诊又怎么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呢?”实际上,书写病历,本身就是看病的一部分。病历也是写给患者看的,如果患者看不明白,医生就是做了无用功,是不称职的。
早在2010年卫生部就制定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对病历书写的语句、字迹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但6年来效果却不明显。“天书病历”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它仅仅是字体潦草这样的表面问题吗?
医患关系中,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不对称局面多数是基于职业属性与专业门槛所决定,但有些却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放大和加剧——比如一份对于普通人而言几近于“天书”的病历。首先,相较于书写规范,让患者易于辨识的病历,一份不知所云的病历,难免让人对于医生的就诊态度打折扣;其次,连病历信息难被患者知晓,只会进一步加大医患之间的信息隔阂。就此来说,病历书写的规范,看似只是细节,但其对于弥补医患关系其实大有裨益,是增强患者信任的一道不可忽视的环节。
近年来,一些医院推行电子病历来解决字迹潦草问题,可电子病历易修改,其证据的严谨性受到质疑。正因如此,即使实现住院病历电子化的医院,仍保留有手写病历,这样一来,医生查完房后开处方,开完处方上电脑,手写加录入,反而显得更加忙碌,一线医生为此叫苦不迭。
要破解“天书病历”的难题,治本亦要治标,还是要医患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多一份友爱与关怀,少一些埋怨与对立。说到底,问题不在“天书病历”本身,而是在书写病历时,是否体现了一个医务人员把病人当亲人的情怀。
新闻推荐
36岁本应成家立业,享受人间美好,可他却因病在七旬老娘的呵护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他就是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下马塘村民鲁传兵。36年前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