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大棚里的西瓜熟了
五月的乡村大地,一片葱茏酽绿。在泗县屏山镇屏北村,记者从104国道一下路,一排排钢架结构的温室塑料大棚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泗县富民农业合作联合社产业园。
合作社社长杨维富领着我们走进产业园一处大棚内,只见大棚内的西瓜翠绿绿生长着,圆溜溜的大西瓜结得满地都是。“再过两天,西瓜就可以上市了,今年又是一个好行情!”大棚内正在忙碌的屏山镇屏北村60多岁贫困户房家和告诉我们,“我这岁数出去到工地上干活,人家不要。我现在在大棚内帮工是老杨和村干部给安排的,胡老板每天给我60元工资。”
贫困户房家和所说的胡老板叫胡正申,家住江苏省邳州市农村,在当地搞大棚种植有五六年了,在朋友介绍下,来到老杨这个产业园承包大棚经营,今年胡正申一下子就租种了40个大棚。
“40个大棚一共找了15个当地工人,他们每个月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因为懂技术会管理,今年我在带动当地贫困户致富同时,自己也有的赚。”胡正申憧憬地说。
“我们这个产业园总面积360亩,共建有钢架结构温室塑料大棚300多个,里面种植有西瓜、辣椒、西红柿等瓜果蔬菜。仅此一项可带动周边1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泗县富民农业合作社董事长杨维富告诉记者。
泗县富民农业合作联合社现在由4家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组成,是一个现代农业综合种植、服务联合体。合作社通过产业发展,股份合作、示范带动,使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贫困户、残疾人年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如今的泗县富民农业合作联合社,正带动当地贫困户200多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打工汉”变身“致富能手”
说起当年创业发家经历,老杨感触颇深。
1997年,杨维富也和泗县瓦坊乡王集村其他村民一样外出务工。当时,大型农机具在泗县十分稀少,一次打工的间歇,老杨看中了一台二手大型农用拖拉机。一番讨价还价后,他从家中七拼八凑5000多块钱买了一台。从此回到家乡的老杨,开着自己这台二手大型农用拖拉机给村民们耕种责任田,农活间隙,老杨还零星贩卖二手农机具赚钱。几年下来,头脑灵活的老杨积攒下20万元钱,收获了发家路上的“第一桶金”。
2007年,国家出台扶持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老杨顺势而为,集合了当地15名有技术的农机手成立了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11台,收割机9台,秸秆打捆机2台,秸秆还田机6台,挖掘机5台,深松机9台,植保机械6台,旋耕机6台及其他各类小型配套农业机械46台套。服务面积29000亩,服务农户1600户。
2010年流转土地以后,泗县富民农机合作社在瓦坊乡当地流转土地200亩。一年下来,合作社效益十分可观。可是,随着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弊端的日趋显现,农业种植结构如何调整也成了摆在老杨及合作社一班人面前的一道坎。
2012年,杨维富北上山东寿光、江苏徐州、睢宁等处实地考察学习。现学现试,老杨回来后就在瓦坊乡王集村搞起了30亩的西瓜大棚种植,三个月后西瓜上市,收益跟种植传统作物一比较,合作社所有的人都乐开了花。
今年,杨维富和他的富民合作社在瓦坊乡就建有140多亩西瓜大棚,用工近40人。“去年,参加富民合作社,种了11个大棚,赚了6万多块钱,今年种了31个,有信心赚20万!”瓦坊乡陡张村村民郭金玉以前在外面打工,去年返乡参加富民合作社,年轻力壮的他干劲十足。
富了,更要为乡亲们做点事
“原本是在老家瓦坊乡发家致富的,如今为何辗转到几十公里外的屏山镇创业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老杨说:“如今县上划出县南县北两个‘扶贫示范带\’,咱合作社做大做强同时,更要带动更多的泗北贫困户富起来。扶贫绝不只是政府的事,咱富起来的群众也得出力见行动。”
正是在这种想法驱使下,2015年10月,杨维富和泗县屏山镇屏北村正式签订了流转土地360亩土地建富民联合社产业园的项目。(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实地观摩县域经济发展特色,面对面分析县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家报告会前瞻性支招县域经济发展方向。7月29日至31日,专家媒体调研萧县研讨活动在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