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仪式结束,采访团就出发到达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然后到东昌码头乘船抵达山陕会馆,并到古城区七贤祠、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参观,还参与制作牛筋腰带、东昌毛笔、木版年画、东昌葫芦等聊城传统民俗艺术品,从中感受众多民俗技艺的魅力。本次活动为期三天,采访团将行走聊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美食美景、重要闸坝等。
“原来聊城这么美,文化底蕴这么丰厚。”采访团的很多记者对聊城深厚的运河文化颇为推崇。本次采访的三天期间,采访团的记者们将从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文物景点中回望运河的贯通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想象船舶往来、商旅辐辏、士商云集的往昔聊城运河盛况。
从15日到17日,三天时间,采访团将沿着聊城运河的足迹,感受聊城运河百年兴衰。明清之际,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是当时运河九大商埠之一,东昌府、临清、张秋都是著名的商业都市,聊城临清和张秋被誉为“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清更有“小天津”之称,时至今日,这些城镇中仍然分布众多的古街区、古街巷和古建筑。而这些都是采访团采访的重点,运河不仅带动了聊城经济的发展,还在这片沃土上积淀下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
运河聊城段仍保存着周店船闸、张秋上下闸等船闸及大量的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较好的保持了大运河的原貌。临清运河钞关、阳谷盐运司、山陕会馆等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大运河给聊城带来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张秋木版年画、东昌雕刻葫芦、临清贡砖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聊城在整个运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众多的河道管理机构和水工设施见证着古代劳动人民治河兴利的壮举和智慧。运河重镇张秋旧时曾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元代会通河穿镇而过,在张秋镇内设立管理机构——都水分监,留下了明代水利专家徐有贞、刘大夏治理运河的足迹。
据了解,随着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的保护利用在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目前,聊城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做好运河聊城段的保护开发,立足聊城“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着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隆起带,把大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特色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实现聊城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凌文秀)
新闻推荐
投巨资建排水系统,武汉仍告急 当地开发布会解释:地势低排水差,汛情又凶猛
7月6日,市民在武汉街头涉水而行。新华社发连续多日强降雨后,5日晚到6日晨,武汉再遭强降雨袭击。受江河湖库水位暴涨影响,武汉城区渍涝严重,全城百余处被淹,交通瘫痪,部分地区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