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公众对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对其新闻发布、信息公开的需求也逐渐强烈。记者13日从民政部获悉,为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将推动建立社会组织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本组织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形式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当前,我国不少社会组织还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发布不及时、信息公开不主动、舆论引导不到位、负面舆情也持续多发,与公众期望值差距较大,造成了不良影响。”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安宁说。
据介绍,社会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将分级分类逐步实施:提倡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和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于2016年底前普遍建立该制度;提倡在民政部登记的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省级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在2017年底前建立该制度;提倡市、县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有条件的也应建立这一制度。
“全国性和省级社会组织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中职责较重、影响较大,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传递社会组织正能量,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安宁分析说。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政部将于近期组织两期全国性社会组织新闻发言人专题培训班,并拟于年底以前,面向社会公布一批建成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名单及其新闻发言人联络方式。
我国将清理
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13日从国家工商总局网站获悉,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通过清理工作,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净化市场环境。
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过多,挤占社会资源,增加行政成本,导致企业数据失真,不利于政府掌握地方经济实际情况,影响客观科学决策。
通知要求,此次清理工作的对象是连续两个年度未依法报送年度报告且未进行纳税申报的企业。各级工商部门要认真梳理,摸清底数,通过发布通知公告、到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现场检查等方式,逐一核实情况,依法开展清理工作。
清理的方式包括督促补报年度报告、纳税申报、变更企业登记事项、吊销营业执照等。对于被列入清理范围的企业,在核实情况的基础上,分类规范处理:对于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能够取得联系的企业,要督促其及时履行法定义务;清理对象存在已办理清算备案或已进入破产程序等情形的,可以从清理范围中剔除;对于长期未开展经营活动、经现场检查在其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且连续两年未报税的公司,工商部门依据公司法规定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属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前设立的企业,税务部门可以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依法提请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新闻推荐
惊悚恐怖电影《魔都凶音》于6月14日在上海举行“人言鬼语”发布会,导演彭鹏华,以及姜雯、于小伟、张瑶、张辛苑一众主演,全阵容首次齐聚“魔都”,讲述一段发生在上海逼仄老楼里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