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连载三十三——第三章业余作者:戴着镣铐跳舞 九、一个“业余作者”的精神面影

来源:阳光报 2016-06-22 21:40   https://www.yybnet.net/

文学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工农兵“业余作者”,自然是党领导下的一兵,属于整架革命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传统文人和知识分认为“人”或“我”是独立的“个人”,而作为工农兵“业余作者”时期的陈忠实,与传统文人和知识分子对人的认识不同,他认同的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没有独立的“个人”的存在,只有作为“人民”一员的“群众”的存在。文学当然也不是甚至绝对不是关于“自我”的表现,而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因之,文学创作,要服从党对革命事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文学是按照党的意志对人民生活和群众“意愿”的反映,当群众的“意愿”与党的意志一致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而在当时的文化语境里,任何背离党的意志,表达自己所认为的群众“意愿”,要么被认为是“不真实”的,要么被视为“自我”“小我”的表现,是要受到批评甚至批判的。这种关于文学的认识,在当时,不仅仅是陈忠实一个人的理解,它简直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学意志”。

这个时期以至以后的陈忠实,反复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认为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因此,特别强调要深入生活。比如他在1980年4月写的《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信任〉获奖感言》、1982年5月写的《和生活的创造者一起前进》、员怨愿圆年员圆月写的《深入生活浅议》,都从不同角度反复地谈到了这一点。他的这个观点或者说是认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方面,这个理论就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另外一个是创作实践方面,陈忠实在创作方面,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早期一直以柳青为榜样,而柳青为实践毛泽东《讲话》精神,从北京到西安,再从西安城市到了长安县农村,扎根农村员源年,写出了《创业史》,《创业史》对陈忠实影响极大极深,同时也令陈忠实钦佩不已。陈忠实认为,《创业史》的创作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柳青坚持了“深入生活”。文学与生活的美学关系问题,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理念的普及,始于圆园世纪源园年代的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权威的文学观念。这个观念追根溯源,乃是源自周扬翻译的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本书早期也被译为《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美就是生活”的论断,要求文学再现生活、说明和评判生活,做“生活的教科书”。陈忠实对车氏的理论知之不多,但对吸取了车氏理论某些重要观点的毛泽东的《讲话》,则是要时时学习,至少在那个年代,每年到了5月23日前后,文艺界都要掀起一个学习或者是重温《讲话》的热潮,因此,对其内容无疑极为熟悉,其中的基本观点应该是耳熟能详,牢记在心的。潜移默化,影响自然就深了些。

假如我们一般地理解“美就是生活”,简单地理解艺术要反映或者表现生活,其实是没有真正地理解毛泽东的讲话。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毛泽东的《讲话》,我们就会发现,毛泽东讲话中所说的“生活”,是有特定指向和范畴的,它不是一般所言的泛泛的生活,也不是胡风所言的“到处都有生活”的“生活”,它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士兵以及“革命的干部”的生活,特别是人民革命“火热的斗争”生活。这是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是为谁写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一句话,它不是为所有人的,更不是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而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阶级”和“革命的同盟军”“革命战争的主力”以及“革命的同盟者”的。明白了这些,才算是基本读懂了毛泽东的《讲话》。而毛泽东所要求的文艺家也不是一般的文艺家,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文艺家”。(未完待续)

邢小利著《陈忠实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定价:39元。

新闻推荐

合作种田也挣钱 解决农户干不了、政府不能包的问题

秋日的湖北省京山县永兴镇稻谷飘香。这里有成方连片的大稻田,收割机隆隆作业,也有巴掌大的梯田,老农弯腰挥汗如雨,一样的水土气候,不一样的收成。“永兴镇户均耕地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种田的大多是老...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榆林城建破茧新生2010-01-25 13:29
评论:(连载三十三——第三章业余作者:戴着镣铐跳舞 九、一个“业余作者”的精神面影)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