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朱陈村——皖北传统文化的璀璨印记文/张炳辉图/武正彪

来源:拂晓报 2016-06-24 21:28   https://www.yybnet.net/

后山上俯瞰草场村 武正彪摄草场村近年新立的刻有朱陈村的石碑草场村三颗古树已有数百年的树龄

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东林草堂,有幸接纳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他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二十二年,度过了英姿勃发、诗酒唱和的美好青少年时代。他对周边的山水地貌、风土人情,谙熟于心;对这里的亲友、文友、初恋情人,终生铭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白居易“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在经历了“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等诸多事变后,“忆昨旅游初,迄今十五春”,他当值三十七岁了。这时往事历历在目,浮想联翩,便提笔写下了六十八句的五言长诗《朱陈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多么美好令人羡慕的一幅生活画卷,又一处鲜活的“世外桃源”、“君子之国”。难怪诗人最后感慨道:“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是“世事如棋,变化莫测”,又是“机缘巧合,文人相惜”。时隔270多年的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代大文豪苏轼(公元1037-1101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好友陈季常拿出了所藏《朱陈村嫁娶图》,他便联想起前辈白居易的《朱陈村》和自己任徐州知州时到过的朱陈村,随题七绝二首:“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新旧对比,苏轼梦绕魂牵的是往昔的朱陈村。

往昔的朱陈村是美好的,用现在的话叫“宜居宜业宜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人名诗伴名村,千古流芳。然而,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朱陈村,朱陈村到底在哪里?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为近年各地的名人故里、古代名址之争又增添了热闹的一幕。因为现在能够知道的朱陈村不下数十个,单徐州市周边的就有:徐州市丰县赵庄镇的朱陈村(朱庄、陈庄),萧县白土镇朱陈村(朱圩孜、陈庄),埇桥区夹沟镇朱陈村(草场村),临沂市罗庄区朱陈村。围绕白居易的“徐州古丰县”,苏轼自注的“徐州萧县”范围,不少专家、学者、文人雅士甚至政府官员,参与了探源、寻幽、考证、推理。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确实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以后进一步探源“朱陈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有史,县有志”。我国历史上有皇权止于县的说法,何况1300多年前这一偏僻的小山村,又何来志书记载?十分遗憾的是,终因年代久远,查遍徐州、宿州周边多市县志书,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史料,找不出考古的残碑青砖片瓦等实物实据。尽管各方言之凿凿,但最终未有一份让所有人都驳不倒的铁案。

就各地出现的这一现象,一位专家说得好:像名人故里、古代名址等这样的文化符号,更多是存在诗人心中。如今很难有确凿证据来确定它们到底在哪里。如果各地能自圆其说,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应以良性竞争为前提,不能因为利益去抹黑对方。也有专家认为,各地争抢名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单是想确认故里和名址,更多的是为了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带动经济增长。对于历史上名人故里名村名址的争夺,说明了各地欲通过历史溯源加强当地文化建设。“关键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不悖史料,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名人故里、古代名址之争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历史上早已有之。清嘉庆年间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蘅,对当时襄阳南阳争诸葛亮故里这件事,就看得比较远、想得比较深,他题写的南阳武侯祠楹联,给人很大启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这就是大胸襟、大气象,点出了名人故里的文化内涵。那么,桃花源也好、杏花村也好、朱陈村也好,原址到底在哪里还那么重要吗?

流传于埇桥北部山区一则很久远的故事,似乎对《朱陈村》传统文化的内涵作出了一番根本的注释,问题在各人感悟如何。传说春秋战国末期,一朱姓人家为避战乱,逃到偏僻的深山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后又来一陈姓人家。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出分头劳作,晚上聚首言欢。有一日,朱某到集上卖了自养的一头猪,得了二两碎银子,喜出望外。晚饭后朱陈二人相聚,朱某把装有二两碎银子的布袋拿给陈某看,并让陈某拿去用,陈某表示暂时用不着。后来银子不翼而飞之事。陈某知道后,回家后连夜赶着自家的猪到集上卖掉,凑够了二两银子,天一亮便送到了朱某手上,只说是当时事急,没打招呼便拿走了他的银子,弄得朱某半信半疑起来。又过了两年,朱某修缮房屋,忽在房上的茅草中寻出一被老鼠咬烂的布袋,二两银子却丝毫未动。朱某惊得差点从房屋上摔下来,对陈某搬家的前后原委也恍然大悟。大呼:陈兄啊,你在哪里?!朱某身背干粮,开始四处寻找陈某,终在另一处偏僻山中找到,随后便长跪不起,非让陈某搬回去不行。从此,两家缔结“朱陈之好”,“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树有根,水有源。当白居易游历朱陈村、写《朱陈村》时,必定更久远的朱陈村已经存在多年了。从这则流传很久的朱陈两家的故事,我们基本能寻到它的“根”和“源”。这“根”和“源”无疑又牵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并作为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个人修身上,以“和为贵”;在持家上,“家和万事兴”;在生意中,“和气生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主理内政上,讲的是“善解能容”;在开展外交上,讲的是“协和万邦”;在治国上,讲的是“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合文化”同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及“孝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历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也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当今社会,文化、利益多元,矛盾多发,运用好“和合文化”,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多做“活血化瘀”的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朱陈村”是皖北文化的璀璨印记,只要传承和发展了“朱陈村”文化及精神的精髓,建设好新时代千千万万个“朱陈村”,朱陈村原址到底在哪里,还有那么重要吗?

新闻推荐

野营拉练□汪晓佳

我曾在部队服役六年。在部队,每年都要进行至少两次野营拉练。一是夏季,二是冬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嘛。因为,每年春季都招来一批新兵,为了让他们尽快地适应部队生活,也是为了...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朱陈村——皖北传统文化的璀璨印记文/张炳辉图/武正彪)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