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蛤蟆嗡《武训舍情》首演成功保护濒危地方戏曲有了新模式

来源:齐鲁晚报 2016-07-27 00:48   https://www.yybnet.net/

最近,大型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在聊城首演成功,迈出了山东省“三位一体”保护濒危地方戏曲的重要一步。蛤蟆嗡是流行于山东省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汉族民间小戏,目前省艺术研究院正在用“三位一体”的山东模式对这一濒危剧种实施有效挖掘保护。

本报记者黄体军

三个专业团队

抢救性保护

何谓“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简单说,就是排出一部剧目,拍摄一部纪录片,形成一个理论研究成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张积强说,“大型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已在聊城首演成功,第一个阶段性成果已呈现出来;近日我院又举行了蛤蟆嗡课题专项调度会,加紧推进理论成果及纪录片拍摄,并将于年底前完成。”

据统计,目前山东省存留的剧种有34个,其中濒危剧种有20个以上,这些剧种有的仅剩一个院团或民间班社,有的虽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没有国有专业院团,所以需要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量相当大。

此前,省艺术研究院曾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濒危剧种“大弦子戏”的抢救性恢复项目。同大弦子戏一样,蛤蟆嗡的抢救保护也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模式,为此,今年3月省艺术研究院与冠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剧目组、理论组和纪录片组三个专业团队,开辟了省内最高艺术研究机构县域合作的先河。

地方小戏

展现区域文化特色

由于濒危剧种的数量多,每个剧种的情况不同,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濒危剧种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濒危剧种的保护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引。

在濒危剧种的保护上,张积强多次强调要用科学手段,探寻不同剧种独特的基因和发展,然后实现科研成果的理论性总结和实践性转化,并最终通过舞台呈现、人才培养来带动剧种发展。

具体到蛤蟆嗡这一剧种保护项目上,省艺术研究院成立的剧目组、理论组、纪录片组、宣传组协调共进,力求通过蛤蟆嗡这一地方小戏拓展民间艺术视野,展现区域文化特色。派出的导演、作曲、舞美、灯光等专业人才与冠县方面共同组成主创团队,第一时间深入剧团,走访老艺人和剧团演员,全面掌握蛤蟆嗡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独特基因,最终作品《武训舍情》的首演获得了成功。

据了解,蛤蟆嗡的抢救保护是今年省艺术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的第一个大型科研项目。期待着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相关链接

冠县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于山东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汉族民间小戏。它是由河北魏县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传入山东后,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长,并与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戏曲剧种。它的主奏弓弦乐器“二胡头”,发音浑厚悦耳,加之在唱腔小过门中(so、do)两音反复出现,听起来酷似雨后蛙鸣,所以称为“蛤蟆嗡”。2009年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孙英杰欲再为丈夫赴总局申诉 称打算找有力度的领导

称打算找有力度的领导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蛤蟆嗡《武训舍情》首演成功保护濒危地方戏曲有了新模式)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