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后的窑匠:

来源:宣城日报 2016-07-26 09:53   https://www.yybnet.net/

在泾县琴溪镇,曾经有这样一群传统手艺人,他们以制作生活所用的陶器为生,因盛极一时的制陶业而兴建了一个以“陶窑”为名的村落。然而,时过境迁,制陶业慢慢衰落,陶窑村的手工匠人纷纷转行,如今村里也只剩下8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在苦苦坚守。7月初,记者来到这几位老窑匠所在的陶窑厂,感受这项历史悠久的技艺,了解目前手工制陶的现状和期许……

昔日曾经鼎盛的时代

一座四面透风的老院落,框架裸露,瓦片斑驳,寒酸陈旧。在泾县琴溪镇陶窑村老人的指点下,记者来到了这座已经有着百年历史的窑厂。

院落里随处堆叠的大大小小、落满灰尘的陶器,仿佛在诉说着窑厂的历史;作坊墙角边,因质量原因被丢弃的形状各异的罐子水缸,像在默不作声地叙述着制陶人的艰辛和制作技艺的严苛。

“古法制窑已经有千年历史。”窑厂的主人王玉林指着依山而建的窑炉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宣州古窑址的遗迹,唐、五代时期的古人便在这里从事制陶业,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看到村西南200米处的龙山脚下,面积数百平方米、厚度超过半米的碎陶器堆积地很显眼。他说自己的父辈就曾告诉他,这些碎陶片自父辈们出生就已堆积在这,可见历史的久远。而在该村虎容山坡上,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碎陶堆积地更是让记者吃惊。

据了解,这样大面积的堆积正佐证了百年前制陶业的兴盛。“好的产品从青弋江走水运,销往全国各地,有瑕疵的陶器则被直接丢弃到这里,不复使用。”王玉林解答。

在陶器鼎盛期,琴溪镇陶窑厂的产品曾远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七十年前,琴溪陶器还没有出窑,订货的人就要提前一年订货。”村里9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曾经的辉煌。

“窑厂出产的产品,是操办婚庆等大喜之事时高档实用的礼品,家家户户以用我们厂的产品为荣。”说起三十年前事,王玉林眼里闪烁着激动,然而这对目前的他来说,已经是太久以前的事情了。

8位老人坚守的老窑厂

琴溪陶窑厂,几经流转,原本的合伙承包人大多散去,最后只剩王玉林一个人留下。窑厂曾经二十多个作坊,不停歇工作的景象,如今也只剩四间作坊在轮作运转。数百人日夜制陶的场面已经褪去,只留下了8位老人从事制陶业。

皮肤黝黑,双鬓稀疏,白发苍苍,是记者对这几位老人的印象。但制土、炼土、上釉一气呵成的动作,却和他们的年纪丝毫不相称。

“手工做陶业,我心里明白一直在走下坡路。”69岁的刘祥林一边快速旋转转盘为容器定型,一边告诉记者:“现在的人生活用品都讲究新鲜,老物件入不了年轻人的眼喽。”

在和泥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眼里,论生活用品的实用、精美程度和人文气息,手工打造的陶器当仁不让的排上第一。“年纪大了,手艺却没丢。”刘祥林对自己技艺十分自信,他说论做工的细腻程度,自己比机器打磨的还要精准。

诺大的作坊里,几名老人零散着分工合作,显得环境更加空旷。

“以前我们窑厂人可多了,人挤人。”64岁的王玉民将刚捏好的手工陶胚搬到阴凉通风的处晾干。他看了看身后空荡荡的转轮位,叹了一口气。原来的作坊里,每个转轮位都是一人一岗,在供不应求的销售情况下,工人们还被迫起早摸黑地加班做陶。

采访中,8位老人一边拿捏着手里的陶坯,一边说:现在的陶器一般销往江苏、上海,效益算得上不温不火,勉强维持生计。但制陶技艺向来是心口相传,在这方面不能算经济账,做陶的手艺说什么也不能丢,否则对不起祖祖辈辈工匠师傅们的代代相传。

土与火炼淬的艺术品

在陶窑厂外的空地上,正是整个厂的“泥土加工地”。只见几位老人正合力将陶泥土和高龄土搅拌过滤,并晒干。

在成品区,记者看到脸盆、茶壶、水缸、碗、茶杯、花盆、家庭摆件种类繁多,陶器上雕刻的花鸟虫鱼等花纹活灵活现、精美非凡。

“做土、制坯、雕花、晾晒、装窑、烧窑、刮底,一件陶器需要60多道工序。”王玉林介绍,虽然步骤繁杂,但完成这些工序的吃饭“家伙”却并不多。一个轮盘、一盆水、一把尺、几把雕刻刀就是全部。

随后,他随意拽出一段泥土,放置于轮盘上。双手打湿,一边转动发出轮盘,一边浇水淋湿泥土,揉搓、抚摸、抹平,不到15分钟,一个简单的盆状泥坯就做好了。等阴干晾晒后,就可以进进入窑洞,经过5天6夜的高温烘烤,陶盆便正式形成。“从泥巴到成品,一般要经过1个多月的时间。”王玉林介绍。

问及哪道工序最辛苦,窑匠汪金桃直呼:“烧窑”。原来,烧窑窑口的直径只有1米,人想进入必须猫着腰,或者弓着身。为了让窑内摆上更多的陶器,窑匠们必须事先将所有的陶器像“套娃”一样,大的套小的,一个个套起来。

并且烧窑的火候控制也是实打实的技术活。陶器进入烧窑洞后,水分蒸发会发生细微的啪啪声。窑匠便会根据声音来控制火候。待声音全无,才可打开窑洞透气。“热气得慢慢放,性格急的人可做不来。”汪金桃笑着说,热气放的稍稍快一点,陶器就会爆炸。

期待制陶再续生命

谈起手工制陶的生命力,8位老人面色有些黯淡。在他们看来,制陶这门手艺现在不赚钱,入门难、工作环境差,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担心这门手艺的“接力棒”没人愿意接。

为了支撑陶窑厂继续经营,记者发现厂作坊里有一处贴着“拍照30元”的字样。问及原因,老人们不好意思的说,窘迫之下才出此下策。如果没有钱,窑厂又会像以前那样继续倒闭。现在一些摄影爱好者会慕名来拍照,无奈想通过这样的办法弄点收入。

不过老人们还透露,自从打了收钱的招牌后,并没好意思主动收过钱,他们毕竟在村里有些脸面,是有着过硬手艺的工匠。“我们一直是靠手艺吃饭的。”老人们不停地喃喃自语。

为了将这项古老手工艺延续下去,琴溪县政府也一直在做努力。

今年初,为了更好地发扬古窑址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琴溪镇新元村于在去年9月将该村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幢古建筑进行维修,改建为古陶瓷展示馆。门庭装饰均采用陶窑厂制作的大缸和古砖瓦铺就,馆内用铜灯、古板装饰,风格古朴,融合了陶艺文化元素。记者看到陈列馆占地300平米左右,里面对我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进行了展示和介绍。并且整个陶艺馆周边停车场、公厕等附属设施十分完善。

另外,为了迎合现代潮流,陶窑厂外200米的地方还新建了一处适合孩子、年轻人的陶艺吧。游客来到陶艺吧后,可以自己体验、制作富有创意和现代气息的陶瓷作品。

记者从王玉林那里了解到,目前他还少量接了些“私人订制”的小单。因为还是试验阶段,所以没进行收费。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告诉他想要什么样子的陶制品来进行来样定制。“想延续陶窑的生命,出路在于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新型的元素,创新工艺制品。”王玉林想通过自己的尝试,让印有“泾县琴溪镇陶窑厂出品”字样的陶器能走得更远些。

新闻推荐

招录财政供养人员岂能“内部安排”?

广东东源县“法院院长招录儿子”事件追踪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最后的窑匠:)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