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特大暴雨,我县刘畈乡遭受了重创。特别是与湖北蕲春相邻的栗树村10小时内降雨量达到300多毫米,导致长岭河流域山洪暴发,栗树、九田、马畈村的路桥、房屋、水利、水、电、通讯等损坏严重,4000余人一度与外界缺少联系。
洪灾发生的第二天,央视安徽记者站项先中站长一行直奔刘畈乡,到达时已经是下午5点,记者二话不说就直达灾区现场,赶在夜幕来临前抢拍抢修便道的施工现场,部分道路被洪水冲毁的画面,现场采访了当地干部和群众。回到乡里,天色已晚,简单吃过工作餐,住进小宾馆,记者就投入到工作中,剪辑画面、配发文字,直到深夜。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一行徒步向重灾区进发,一路泥泞,一路拍摄,空手走都很吃力,帅小伙摄像师小崔还要扛着较重的机器工作,不放过每一个值得记录的镜头,在被洪水淘空的路基下、冲垮的断桥边、开裂的危房里、倒伏的线桩旁,那里最危险就往那里去。雨过天晴,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记者的工作容不得他们戴帽子,脸上和手臂被太阳晒得发红,汗水湿透了衣裤。
中饭安排在栗树村书记家,他家也被洪水淹过,家里停水,他爱人挑水为大家准备了热乎的饭菜,吃起来特别可口。餐桌上,记者不放过采访机会,核实灾情数据,放下筷子,用手机向中央台编播室发信息,正是他们这样的工作效率,当日下午3点,新闻直播间就播发了太湖刘畈灾情新闻。
下午5点,准备结束采访,当记者听说栗树村杨家组灾情更重时,记者坚持要去,村干说,上杨家徒步来回要爬两个多小时,且山高路陡。有人劝他们,难爬,明天再去吧,记者说,今天一定要去,说罢,扛着机器就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有时还要攀爬被洪水冲滚的大石。由于记者穿的是短裤,小腿被茅草和虫子弄出了道道血痕,涂抹点风油精继续前行。杨家组的泥石流灾害太重,8户人家房子7户被冲,记者心情很沉重地采访受灾村民,问粮、问水、问住、问电、问通讯,对在洪灾中受伤的人家更是关切有加,关心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大山里的老人虽然很少走出大山,见识有限,但当看见记者话筒上的CCTV标志时觉得十分亲切,觉得党和政府还惦记着受灾的人们,心里充满了温暖,脸上流露出战胜洪灾困难的自信。
晚上8点多,记者回到栗树村村部,山区的夜漆黑一团,好在有摄像机的探照灯为大家指路,村书记张罗了几位村民用摩托送我们一程,说实话,坐上摩托心里很害怕,因为走在下面被洪水淘空的路上,随时都有危险。9点多才回到乡政府吃晚饭,这一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等他们将稿子编好发出已是凌晨5点了。
第三天中餐,记者因抢编稿子,将饭菜送到宾馆房间里,边吃饭边工作。赶时间是他们的常态,正因为他们的赶,三天内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发刘畈洪灾稿件多篇。
这天傍晚,大家一行往县城赶,到县城,一心想留记者吃晚饭,他们执意不肯,匆匆上高速回去。
6月30日以来,我县又下大雨,全县受灾严重。7月3日,项先中一行再次深入我县釆访,当晚就赶赴新仓镇灾民安置点探访,到圩区淹没区采访时,记者下到齐腰深的水中拍摄,身上被水浸泡得奇痒难耐。为了了解上次重灾区刘畈的灾情,他们不顾疲劳,又驱车50公里山路,再探访栗树,徒步攀上乱石嶙峋的洪河大山塘。5天的釆访已在央视新闻频道发稿3篇。
央视记者的两次灾区探访,让我真正明白央视的节目质量为何那么高,那些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节目,原来是记者们脚踏泥土、汗水浸润、熬更守夜换来的。(李传韬)
新闻推荐
杨大璞寒冬腊月,水冷草枯。县关工委的几位老人们却怎么也坐不住,惦记着全县100多位孤儿。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怎样呢?有辍学的吗?有因监护人的变化而外出流浪的吗?有御寒棉衣吗?过年了,当他们看到别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