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业各工种都是重体力劳动,我们厂生产车间里没有吊装设备,每逢开炉都是人工抬包,工人们很累,而且容易烧伤。这一问题自建厂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全厂领导和工人们的负担。对这一问题,我反复考虑该如何解决。1991年,我去铸锅厂参观,看到他们的车间设备比较先进。回来后,经过分析研究,决定本着土洋结合的原则自己搞。几经修改设计方案,组装了一套从大炉到车间的拉包浇铸流水线,利用道轨钢作为横梁,工字钢作为吊包跑道。其中吊包用的吊杆(齿形)和变速箱是个难题,必须求助于外援,经过几个月艰苦努力,终于解决了吊杆和变速箱的难题。在这年的6月19日,我们的流水线设备一次试验成功,投入正式生产使用。从此结束了高杜铸造厂人工抬包的历史,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节省了人工;而且安全,减少了烫伤。工人们都说厂长办了件大好事。
我们铸造厂的大炉是坐炉,每逢开完炉,必须人工把底包拉出来,再用人工把它歪倒,清除底包里面的废渣和剩余铁水。这样需要人工多、费力又费时,而且很危险。一次,大炉工高振成因为拉底包造成工伤,十几天没能上班。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和机械加工车间的杜小利,多次进行现场勘查,分析研究,制定出了方案。利用电机带动变速箱,又焊了一个支架,安装上滑轮,利用滑轮使油丝绳转变方向,再用油丝绳拉着底包,将其拉出。底包拉出后,再挂上油丝绳,把底包拉起歪倒,清除里面的废渣和剩余铁水。这个方案也是一次性试验成功。
1992年10月9日,我被市经委(现在区经委)选调,去北京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程管理系厂长经理管理研究班学习,学期100天,课程有:管理学、企业经营、经济法、市场学、生产管理学、财务管理及分析、财务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财政与信贷、技术经济学、中外合资企业导向、国际贸易与金融、企业咨询等。在学习期间,我受教最深的,就是听了朱镕基总理关于市场经济的报告。在短短的学习之中,既学到了现代管理知识,又学到了生产、经营、营销、策划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新闻推荐
■是的,高杜美了!及厂长看到废品出这么多,更是着急,经反复钻研,发现问题的症结是在大炉。他说:“目前咱们厂里的生产状况是铁水稠,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流动太慢,难以成型,所以上车床加工时,气孔、沙眼、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