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娟
随着微信红包的兴起,京城越来越多的餐馆引入了“打赏”机制,如果对服务员感觉满意,顾客可以现场扫二维码支付“赏钱”。对于收费新模式,没有给小费习惯的中国消费者普遍表示反感。记者走访了解到,个别餐厅实施的打赏制由自愿走向索要,经消费者投诉后餐厅已紧急叫停。(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网络“打赏”盛行,无论是文章、图片还是视频,只要是网友认可的优秀作品,即可通过奖励金钱或虚拟商品,“打赏”给提供者。是否“打赏”,“打赏”多少,完全取决于网友自愿,不受外界干扰。即便面对网页弹出的“邀赏”,网友尽可轻松“忽略”,并不会有一丝难堪。
如今,餐厅引进网络“打赏”机制,充当小费,加强餐厅服务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本身并无不可。一方面,消费者支付的“赏钱”并不多,一般只有几块钱,不会掏太多钱;另一方面,可以调动餐厅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但关键问题是,餐厅“打赏”在操作中不能变味成“强行索要”。与互联网不同,在真实的消费环境中,倘若服务员当面“邀赏”,消费者颇为尴尬,给吧,有人不情愿,不给吧,享受到的服务质量就会打折扣。这不仅背离了餐厅“打赏”初衷,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如何扬长避短,用好“打赏”机制?笔者认为,餐厅当坚持“消费者自愿”原则,明确“打赏”标准,并在餐厅显要处公告,确保顾客知晓,同时禁止任何公开或暗示的“邀赏”,并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防止不打赏就“黑脸”。此外,餐厅还可以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定期评选出明星员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总之,只有建立在顾客自愿基础上的“打赏”,才称得上名副其实,才可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实现互惠互利。
新闻推荐
进入毕业季,“95后”将成为职场新秀,他们如何求职择业?腾讯近日发布的《QQ大数据微报告:“95后”抖屏择业观大起底》显示,在宽松时代下成长的“95后”在择业上体现出多元化、清醒、务实和“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