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政治上高压,言论不自由,但许多文人士子自有对付、减压的妙方——那就是“超名教而任自然”,躲进山林成一统,管他官场血与腥。亲近黄老,以酒以文会友,故意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才能传下像“竹林七贤”这样为后人赞誉的魏晋名士。如果你再读读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当时士人的风度与神采。
陶渊明也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之一,只是晚“竹林七贤”一些。陶渊明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主要因为他按着自己的性情活得洒脱,活得自然,活得像个“人”样。有点像明朝广东大学者陈白沙所说的“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下面说说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打小就喜欢抚琴看书,看书有得,便“欣然忘食”;如果看见大树枝荫交错,小鸟鸣叫,总会欢呼雀跃,喜不自胜;还常常说,五六月间,卧在一个山坡上,凉风一刮,那叫一个爽,简直就是羲皇上人!其实,我们小时不也是这样吗,只是不一定像陶渊明那样爱看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童年的一些“真谛”便被岁月磨洗殆尽,慢慢地便变得复杂“成熟”起来。但陶渊明不是的,他一直坚守着自由快乐的童年真性。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悠然“归去来兮”,辞去彭泽县令之职,回老家当农民去了。他不怎么会种地,常常入不敷出,以至于喝酒都要朋友或乡民接济,如果官方可怜他,他一般还不买账。但就是这样,他照样乐在其中,常和朋友一起喝酒,“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如果陶渊明先醉,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时和朋友喝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罢,还戴头上。真率如此,千古有几人能企及?
陶渊明就是这样真性情地活着。当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一首《挽歌》,对自己一生也算一个交代。诗曰“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古之哲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虽善,但未必真。也许你觉得陶渊明的遗言不善,但我们应该尊重他的真诚。陶渊明死而无憾,唯一的憾是“饮酒不得足”。一个“不得足”,留给我们多少空谷幽怨,唏嘘不平。是因为贫贱饮酒不足,还是因为知音希独酌不过瘾而不足呢?我想两者皆有吧。我读过好多名人留下的遗嘱挽歌,很少有像陶渊明这样死时也这样真诚,说这一辈子喝酒没喝够!唉,我生晚矣,未得遇这样真人做朋友!行文至此,不由仰面对秋风而浩叹:今生真遗憾,不得听素弦。我有菊花酒,谁与醉南山?
新闻推荐
养心宜养神李济仁,1930年生,安徽歙县人,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