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聚在一起谈论早年间的尼姑庵
■标注处为姑子庵
□晚报记者 孙洪师
通 讯 员 周 杰
在滨城区滨北办事处有个村庄名叫姑子庵,看到这个村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一定是有个供人修行的尼姑庵,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这里曾坐落着一个相当大规模的尼姑庵。
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显示,明洪武二年,杜姓从河北枣强迁此立村,以姓命名为“杜庄”。永乐年间,于村西北建姑子庵,随后改名姑子庵村。“文革”时期,改村名为东风,1982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尊重历史,又复原名为姑子庵。可见,这里的尼姑庵还是蛮有历史的,距离今天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可惜的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她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只留下了村名的记忆。
在我国历史上,寺、庙、祠、观、庵是有很大区别的,人们常说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是不对的,和尚是应该住在寺里的。
最早的时候,寺是行政机构的名称,如著名的负责司法审判的大理寺。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庙是我国古代供祭祖先神位的屋舍,后来规定,凡有功于国民的,死后都可入庙。
观原本是指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就把道教庙宇称为“观”。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后来的纪念堂。“庵”在古时候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的“结草为庵”。汉以后成了出家佛教女子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新闻推荐
□通讯员闫桂香晚报记者穆晓娜晚报讯近日,北京海纳川公司高管在渤海活塞召开了海纳川平台制造资源交流沟通会。当日,交流人员首先参观了渤海活塞文化展厅、活塞加工车间和博海精机机床制造车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