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林昊) 秋天,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是个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人们种下希望的时刻,勤劳的人们把希望埋在泥土里等待来年的收获。孩子,不是正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吗?我们像对待一粒种子那样,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把希望种在了心里,期待着他一天天茁壮成长,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有所收获,繁衍不息。不信,你看看秋日的校园吧,那一幅幅美景如画。
仲秋的校园里书声琅琅,快乐的孩子们那矫健的身影来回穿梭,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在看那些花儿,好象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依旧竟香开放,依旧用它那芳香吸引着只只蜜蜂、蝴蝶,在校园里翩翩起舞。这里是百年老校,这里是百年书院。
追溯书院小学的发展历程,那要从元朝说起。据元朝学者虞集的《道园学古录》记载:“大德四年(1300年),前守尚敏作义塾州治之南,其屋四楹覆以瓦,其斋舍芭茨而已,延师以教郡人之子弟。出己俸以率州士,得钱五千缗,贷诸人取子息以供师弟子之食。明年,以礼教乡官地三顷给之。”前守尚敏所创义塾,即为滕州书院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旧址被改建成书院小学,“书院”的校名沿用至今。
纵观书院小学的发展史,若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算起,迄今已有114年;若追溯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则有271年的历史;若追溯至元大德(1300年)年间,则有716年的“断续史”。
该校校长冯仁龙告诉记者:“书院走过了沧桑岁月,经过了历史的洗礼,现如今更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场所,把这种良好的环境延续下去,流传后人”。
据了解,近年来,该校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校容校貌、设施配套有了显著变化。
变化一:“高楼大厦平地起”
书院小学历史悠久,同新建学校相比,校舍陈旧落伍,成为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一大短板。学校一班人,为取得上级支持,四处奔走,经多方努力,终于在2009至2010年度完成了总投入近千万元的西校南楼,东校西楼的建设任务,学校两千余名师生满怀喜悦搬进了“新家”。东校东楼由于设计结构不尽合理,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得不到充分利用,学校再度努力,最终将其纳入市政府“提质扩容工程”,总投资720万元的东新楼现已拔地而起,新学期近千名师生“乔迁新居”,抬头仰望高高耸立的楼层,洁白的瓷砖,朴素的外墙在太阳光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老师们笑了,家长们笑了。
变化二:“除了墙是旧的,其余全是新的”
为提升教学手段,增强质量内驱,还师生一个温馨舒适的办公和学习环境,学校近两年投入资金40余万元,分批次购置安装了43套触屏式多媒体;投入近50万元购置3700余套新式钢木结构课桌凳;投入70余万元完成了取暖设施的摒弃改造,实现了空调设备的全覆盖;无线网络进校园,方便了老师们上网学习和查阅资料,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变化三:“书院小学办起了学生食堂,孩子就餐有着落,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中午接送学生,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学生中午的管理和教育成了父母乃至整个家庭牵肠挂肚的事情。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学校一班人急在心里,放在手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措并举,筹措资金40余万元,购置餐桌、炊具、炉灶,在西校区建起了高标准食堂和学生餐厅,餐厅可同时容纳600余人就餐。餐餐有花样,顿顿不重复,安全、绿色午餐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一位家长参观食堂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书院小学办食堂,孩子中午就餐有着落,我们可以安心上班啦,真是解决了后顾之忧!”
变化四:“操场环保最安全”
书院小学东、西校区塑胶操场,合计面积4000余平方米以上,分别于2010年、2013年,由街道出资兴建,稳定可靠的材质及性能,对学校设施提升,完善配套,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的安全防护均起到了巨大作用。
同时,该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重点培植特色课程,积极开展艺体工作,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特别是经典诵读、海量阅读活动尤为突出。学校确定每周三为阅读日,开展读书活动。 经过近一学年的努力,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早晨入校即读书的习惯,学校处处是朗朗的读书声;中午入校即练字、看书,班班姿势端正、学风渐浓;依据滕州市教研室下发的《经典诵读海量阅读》推荐书目,学校先后投资近40万元配齐了大阅读书目,又为每个教师配备了高档图书橱,方便学生借阅。在不断深化品牌特色创建,深入开展教学“研讲评”活动同时,该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教学博客,精品教案上传到教师个人博客,真正实现了精品备课全组教师共享,教学博客的创建拓宽了教师教研空间。
学校在已构建“学导练三步四环节”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继续以“研讲评”教研活动为抓手,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实验教师为建模学科带头人,以学校《“三级建模”实验班管理制度》为过程管理目标,摸索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建模目标。通过每个学期末对所有实验班级进行验收,老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精神面貌都有明显变化。
由于东楼扩建,功能教室缺失,本学期将探索校本课程和兴趣小组的整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学校及周边的地域特点、人文特色等,开发出15个以上的精品校本课程,并重点扶持“创意沙画”、书法、“趣味英语”等特色校本课程。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及教师用书,探讨科学的评价办法,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百年书院,育人摇篮,书院少年,风度翩翩。当下,我们正着力培养“风度翩翩好少年”。
愿百年书院“书声琅琅”,愿书院少年“风度翩翩”!
新闻推荐
陈维澈据《新华日报》报道,为推动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民政部、发改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以公建民营为重点,继续开展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自2013年12月启动开展第一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