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中国天文年历》显示,9月22日22时21分迎来“秋分”节气。
保健专家提示说,此时节,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秋燥”也会越来越明显,公众要注意调整好日常起居,睡好“子午觉”(即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既能防“秋燥”,还能解“秋乏”。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阳历9月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180度时,即为秋分,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称秋分。
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秋分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大雁、燕子、杜鹃等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进入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患“秋燥”,会出现咽部、鼻腔、口唇干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结等不适。同时,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还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
为防燥气伤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示说,注意及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甘蔗、乳品、红薯、胡萝卜、橘子、银耳、百合、莲子等;要尽可能地保持神志安宁,乐观向上的情绪;要充分利用睡眠调养身体,睡好“子午觉”,既补眠,又保健,还能解“秋乏”。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汤嘉琛据报道,随着“反四风”渐趋深入,有地方出现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送礼方式。比如,有的送礼者会预约一辆网约车,自己不上车,而是让司机直接将礼品送到领导干部手中;再比如,有的人不再将礼品送到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