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居芜湖之前,我曾经在合肥生活过近四年时光。当时我工作的单位附近,就在环城河边,有一座新修的现代石桥,周边垂柳绿树掩映,我常在下班后在附近漫步。看了桥旁石碑的介绍,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赤阑桥,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曾经为之写过诗。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为那对合肥姐妹写的情词自然而然萦绕在我耳边。从文字资料里我们知道,姜夔年轻时候是个大帅哥,长得玉树临风,“望之若神仙中人”,再加上才华横溢,自然容易博得女性的芳心。当年姜夔来到合肥,不知如何和是一个大户人家侍婢的合肥姐妹相见相知。这是一对姐妹花,她们善弹琵琶,两姐妹同时和诗人相恋,这也是佳话一桩。毕竟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也是常事。也许他们在桥边初见,一曲琵琶,一瞥惊鸿,就在姜夔的心上涌动爱的惊涛骇浪?也许他们卿卿我我时曾经在桥边漫步过?也许姜夔离开这对合肥姐妹时,他们在桥下水边道别,她们恨不得用裙带系住情郎的行舟?千百年过去了,肥水流到今天,似乎还摇漾着诗人无尽的春愁、无尽的遗憾、无尽的相思。
在那个年代,诗文写得好的姜夔与官场无缘,绝对是他人生的悲剧。现在大家都喜欢看手机微信里的朋友圈,当年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结交姜夔,他的朋友圈绝对是一个国家级的豪华团队。杨万里称赞姜夔 “为文无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曾经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范成大觉得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肖魏晋时期的人物;大理学家朱熹对他青眼相加,佩服他深通礼乐;辛弃疾“深服其长短句(词)”,经常和他填词互相酬唱;当时的著名诗人萧德藻也深爱其才,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凭诗文换来一个老婆,可见姜夔的才华不同凡响。可惜的是,姜夔的官运差了不止那么一点点,每次考试 都是不中。连一个世家公子张鉴都为他打抱不平,想拿钱给他买个官做。爱惜羽毛的姜夔当然不愿意那么干,自然他只能一辈子布衣,做个平头百姓。在古代,一个普通百姓在讲究身份地位的文坛能站住脚跟,他的诗文集能流传不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姜夔是江西波阳县人,他后来经常往来苏州、湖州、南京、合肥等地。不用说,他回江西老家或由湖州去合肥都要经过芜湖。他流传至今的八十首词里,有一首就提到了芜湖的裕溪口,这是他居住在合肥期间,携合肥姐妹到巢湖游玩时写的。这首词是《满江红》,“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词很简单,写的是巢湖神姥相助孙权的传说。词的上片写神姥出现在巢湖上的神奇境界,湖上碧波千顷,山前乱云翻滚,群龙驾车,仙姝相伴;神姥去后,夜深风定,空余环珮余音。下片写神姥施展神威,安定淮右,保障江南,以一篙春水让曹操这个枭雄退回中原。其实也是感慨南宋现实,没有良将安邦,只能靠山河之险偏安江南。
词的前面有一篇长序,写出了姜夔此词对满江红词牌创新的原委,改声情激越豪迈的仄韵为婉约和缓的平韵,让文词一咏三叹。又讲述了自己以此词为神姥祝寿、受到神姥顺风相送的神话;最后又回顾了曹操孙权在濡须口(芜湖裕溪口)相争的历史故事。“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沈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士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应该说,姜夔对神姥的神灵非常崇敬,将孙权的霸业和自己的顺风到居巢归功于神姥。
有情人为何未能成为眷属,我不知道。后来,姜夔怀着无限的惆怅,离开了合肥,他也只能在诗词里怀念那对姐妹花了。后来,范成大看到了姜夔神不守舍的落寞,就把自己的侍女小红送给了姜夔。姜夔身边有佳人相伴,又过上了一段神仙日子,他曾经在诗里写道,“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让人艳羡词人浸泡着风雅的感情生活。
诗句,是文人的江山。姜夔就是这样,在芜湖留下的诗句,让后人触摸到他内心深处的每一滴感动;也让芜湖的江山,浸润着历史的芬芳,让我们的寻踪处,品味到不会随时光消散的暗香。
徐春芳
新闻推荐
省教育厅负责人解读安徽省高考改革热点未来安徽高考怎么考?■明年安徽省高考二本三本或合并录取 ■2021年实行“3+3”模式,不分文理科
从2021年起,安徽省高考实行“3+3”模式,不分文理科。新高考将给考生带来怎样的变化?考生志愿如何填报?一本、二本、三本批次未来会取消吗?近日,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对安徽省新高考改革的多个热点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