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英试穿30年前的呢子大衣,老伴为她系上的新丝巾。编者按:
建国67周年,你我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更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迁。这样的发展,祖国的同龄人们是经历者;这样的体会,祖国的同龄人们最有发言权。一件衣物、一件事情、一个行业的变迁等都能勾起他们无限的感慨。即日起,本报推出“祖国同龄人”专题报道,以身边的小事讲述生活、时代、社会的变迁。
杨爱英出生于1949年1月29日,与共和国同龄的她爱打扮、爱穿衣,还做过十多年的布匹生意,布料对于她来说是时光的印记。定亲时买的两双尼龙袜子,婚后第一件凡呢丁长裤,还有80块钱穿戴至今的呢子大衣……在杨爱英的眼中,这些小细节拼凑出他们以往的幸福生活。
文/片本报记者孔令茹
30年前的呢子大衣
现在透着复古感的时髦
听儿媳说现在已开始用电脑排版印花了,徐旭、杨爱英夫妇感慨颇多。
虽然现在的布料比原来花哨了,杨爱英对老布料仍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老伴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穿衣打扮。30多年前的一件呢子大衣,现在老太太还喜欢穿,而且在她心中还很时髦。”徐旭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徐旭带杨爱英到济宁百货大楼买年货,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钱,他狠狠心花了80多块钱,给老伴买了件呢子大衣,这件大衣成了杨爱英的“心头肉”。如今30多年过去了,秋冬季节她仍会拿出呢子大衣来穿穿。
“这呢子的质地很细,领子和腰身都用黑色做了拼色,现在看上去也挺时髦的,一点不比商场里卖得差。”杨爱英说,现在有个时髦词叫复古,她还特意去做了一件大红印花的人造棉上衣,复古的花色和布料,她也紧跟着时髦了一把。
上海买得修身裤
街坊邻居们羡慕了很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徐旭出差到上海,专程去威海路给杨爱英买了一条凡呢丁的裤子,这条时髦修身的裤子在街坊之间大受赞扬。
“身边的家庭妇女们都在穿宽松腰的肥裤子,那条裤子很修饰身型,裤子中缝熨烫得笔直笔直的,真是好看。”杨爱英说,那是她第一次觉得裤子还可以这么好看,一直感慨“好料子就是好料子”。
那时徐旭调到当时的济宁印染厂,从事布料销售工作。恰逢印染事业最红火的时期,他见识了布料的大发展。
“白花花的布料进了印染厂,变成了红的黑的等各种彩色的布匹,特别受欢迎。”徐旭回忆说,差不多从那个时期开始,大街上开始出现彩色的衣服。
到1986年,济宁印染厂引进了德国的印染机器,告别了传统的两色、三色刻板印花术,徐旭说,投产后,进入了机械化印花时代,一些复杂花色、层次感丰富的印花布料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化纤布料也基本告别了市场。
当年的定情礼物
两双两块钱的尼龙袜
1968年,20岁的徐旭认识的了19岁的杨爱英,因为合得来脾气,当年就准备定亲。
当时,徐旭在拖拉机厂当工人,每个月只有20多块钱的工资,家中兄弟姊妹多需要照顾,徐旭经济上并不宽裕。
马上要定亲了,徐旭带着杨爱英到集市上,狠狠心买了一份定亲礼物,两双两块钱的尼龙袜。“那时候一般家庭都在穿棉线的袜子,两双尼龙袜全给我穿了,那会儿也算很奢侈了。”杨爱英笑着说,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自己被两双袜子“骗”到了徐家。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9日讯(记者白新鑫)8日,由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发起的首届“蓝天贡献奖”在京颁奖,获得特等奖的车主百公里排污量只有3.08克。机动车经常进行的定期养护,多数4S店仅限于机油、机滤、刹...